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一次,紫禁城元旦大朝会,朱厚照迟迟不到,结果典礼半夜才结束,饥饿一天的百官急着回家,挤作一团。一位叫赵郎的老将军竟被活活挤死在紫禁城的门槛上!
庄严沉闷的紫禁城显然盛不下朱厚照天马行空的豪情,他离开乾清宫,搬到了豹房。豹房本是皇家豢养虎豹猛兽的动物园,房又作坊,北京现在还有类似的地名如虎坊桥,羊坊店等。在故宫拍摄过程中,我们曾经多方求证豹房的所在。有人说在今天东华门外的报房胡同,但更多的人相信朱厚照的豹房原址在皇城西苑太液池西南岸,即今天北海公园西面。朱厚照花了24万两银子,将豹房扩建为处理政务,军事演练,研究佛法,纵情声色的大型离宫。
在豹房扩建两年后,正德九年元宵节,辞旧迎新的烟花点燃了皇帝寝宫——乾清宫。朱厚照没有命人救火,反而站到豹房的高处眺望,兴致勃勃地对左右说:“好一棚大烟火啊!”
然而,离开紫禁城内廷并时常旷工的朱厚照并没有疏于政务,他只是想挣脱文官集团以礼之名对他的辖制,他要的,是绝对的自由和保障这种自由的权力。
皇帝不坐班,并不意味着他不热爱这份工作。大臣的奏折,凡是劝谏的他从不理会,但是真正关系国计民生的朱厚照必定一丝不苟地处理。正德一朝几次政治危机,都被他果断行事干净利落地化解,诛杀太监刘瑾,平定安化王、宁王叛乱,击败蒙古小王子入侵,凡此种种,常常让后人对这个外表玩世不恭的嬉皮皇帝另眼相看。
嬉笑怒骂之下,是一颗烈如火焰的权力之心。无赖是他最锐利的武器,锋芒之下,那些满腹经纶的文官们只好乖乖缴械。这个孩子样的朱厚照,极有可能成为朱元璋之后,明代另一个大独裁者。
然而,他很快死了,在30岁的时候,连一个子女都没有留下。只有一份可怕的政治遗产,被他的堂弟朱厚熜继承过去。
《故宫过客》 少了一行门钉《故宫过客》 北京炎热躁动的夏天
五
公元1524年,嘉靖皇帝登极后第三年,北京炎热躁动的夏天,例行早朝。大臣们由午门掖门的72颗门钉前鱼贯入宫,几百张面孔从宫门的守卫眼前滑过,这些守卫心中,可能会暗暗感慨:“真是一朝君主一朝臣,那些前朝的元老、重臣几乎都不见了踪影。”
内阁大学士杨廷和已于半年前挂印离职,而礼部尚书毛澄更是在两年前就告老还乡。辞职原因都是在关于父亲名号的大议礼中,被嘉靖逼得走投无路。大议礼争到第三个年头,嘉靖亲生父亲的名号已由“皇叔父兴献王”变成了“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现在,嘉靖又要下诏去掉“本生”二字。
翰林院修撰杨慎在当天早朝结束后没有立刻回家,作为前内阁大学士杨廷和的儿子,他继承了父亲的政治观念和儒家风骨。同样没有回家休息的还有二百多位大臣。他们聚集在左顺门外,准备与步步进逼的皇帝作背水一战。
左顺门是太和门广场的东门,今天叫协和门,这道门向东不远,就是明帝国枢密机构——内阁。以往的皇帝常常在奉天门早朝后,来到这里,和一两个特意留下的重臣继续就某些悬而未决的问题进行探讨。许多在大庭广众下不便启齿的话,在这里可以畅所欲言,许多重要决策,都是在这里作出的。
大约在100年前,紫禁城的主人还是那个颇有艺术家风范的宣德皇帝朱瞻基,他在左顺门交给吏部尚书一篇诗稿:
农者国所重,八政之本源。
辛苦事耕作,忧劳亘晨昏。
丰年仅能给,歉岁安可论?
既无糠和肥,安得缯絮温?
恭维祖宗法,周悉今具存。
遐迩同一视,覆育如乾坤。
尝闻古循吏,卓有父母恩。
惟当慎所择,庶用安黎元。
并非好诗,但情意真切。宣德皇帝对吏部尚书说:“我昨天想到农民的艰难,彻夜不眠,能够让农民安居乐业,全在于有贤德的父母官,这首诗送给你,你要为我选拔有贤德的人做官,不要让农民受苦。”
这是一段君臣相敬如宾的黄金时期,断断续续在紫禁城里延宕了近百年。然而,随着正德皇帝朱厚照横空出世,皇帝与文官集团之间所有的温情脉脉,所有的权力平衡,都戛然而止。继任者嘉靖皇帝虽然在心底对这位放浪形骸的堂兄不屑一顾,但事实上,在对皇权政治的理解上,却与堂兄如出一辙,甚至走得更远。
公元1524年七月,正午炫目的阳光照耀着左顺门,门下跪着229位大臣。这些帝国最有才学和修养的知识分子,此刻如同孩子一样哭倒一地。他们希望以这种方式说服嘉靖皇帝收回成命,不要在大议礼中与满朝文武继续对抗下去。
太监替嘉靖传话:“尔等姑退!”没有人理会。
于是,皇帝命令锦衣卫当场将八位首要大臣逮捕入狱。
群情激愤。杨慎慷慨陈辞:“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他和另外六人撼动左顺门大哭,一时“声震阙庭”。
嘉靖皇帝下令:参与哭门四品以下的134名大臣,通通拉出午门,施行廷杖!
廷杖,紫禁城里朝廷之上杖打大臣。这种刑罚究竟源自何时?历史学家吴晗在《明代特务政治》一文中称其“始于元代,元代中书省长官也有在殿廷被杖的记载。”明代朱国桢《涌幢小品·廷杖》里说:“廷杖始于唐玄宗时”。
廷杖或许早已有之,但可能只是极个别的事件,否则《明史》的作者也不会言之凿凿地写道:“刑法有创自明,不衷古制者”首推“廷杖”。
最初的廷杖,只是象征性的惩罚。《涌幢小品·廷杖》记载:“成化以前,凡廷杖者不去衣,用厚棉底衣,重毯叠帕,示辱而已。”那个时候,即使对有了过失的大臣,皇帝还是留足了面子。成化,弘治两朝,皇帝宽厚,不曾廷杖过大臣。
《故宫过客》 少了一行门钉《故宫过客》 都是心如死灰的奴隶
一切的变化,骤起于正德一朝。
“逆瑾用事,恶廷臣,始去衣,遂有杖死者。”(《涌幢小品·廷杖》)“逆瑾”是指正德初年权倾一时的大太监刘瑾,当年群臣参奏中要处死的八个太监之一。那之后刘瑾反被提拔为司礼太监,迅速窜红,竟被民间传为“立皇帝”。太监往往心胸都不会太宽广,一旦掌握了生杀予夺的大权,对当初想置己于死地的文官集团,必定报复。从他主持廷杖起,脱下裤子打屁股!
关于廷杖细节,《明史·刑法志》有详细的记录:“凡廷杖者以绳缚两腕,囚服逮赴午门。每入一门,门扉随合。至杖所,列校尉百人,衣襞衣,执木棍林立。司礼监宣驾贴讫,坐午门西樨下。锦衣卫使坐右其下。悱而趋者数十人。”
不一会儿,受廷杖的大臣被押了过来。“左右厉声喝:阁棍!则一人执棍出,阁于囚股上。”执刑者等候监刑太监的口令,而这口令大有学问。喝令“着实打!”意味着正常打,喝令“用心打!”则受杖大臣绝无生还可能。另外,据说监刑太监的靴尖也决定生死。靴尖向外成八字,受杖人或可生还;靴尖向内成八字,受杖人必死无疑!
廷杖场面血腥骇人。“五杖则易一人,喝如前。每喝则环列者群和之,喊声动地,闻者股栗。凡杖以布承囚,四人臼之,杖毕则举布掷诸地,凡绝者十恒八九。”
饱读圣贤书的朝臣们,裸露着屁股,在神圣的午门下,经此暴打,即使肉体侥幸存活,一颗赤诚之心也早死光光了!
“去衣廷杖”的始作俑者大太监刘瑾,做梦也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残缺的下体也会裸露在午门广场。他在紫禁城的美好生活终止于正德五年八月,朱厚照有一天在宫中饮宴,似醉非醉之时有人密告刘瑾有反叛之心,皇帝立刻带人直奔刘府,抄出私刻御玺,弓弩等物,而刘瑾随身所带折扇,竟藏有两柄锋利的匕首。刘瑾在被凌迟处死之前,先于午门挨了一顿廷杖。
廷杖刘瑾的情形很耐人寻味。邓之诚《骨董琐记·廷杖》这样记录道:“是日拿瑾才定,不知何官,传言上御门,拿瑾上前,拿到午门御道东跪。”这时候,锦衣卫掌卫事指挥刘璋出班跪奏:“请旨打多少?”没有听到任何答复。一会儿刘璋站起身说:“有旨打四十!”于是,刘瑾被“洗剥反接,二当驾官揪其脑发,一棍插背挺直,复有一阔皮条套其双膝扣住,一棍压定,用棍打其前腿……打四十后,方问。”
这一次廷杖,似乎没有皇帝的旨令,甚至没有迹象显示皇帝在场,是否可以推测,朱厚照在处死这条落水狗之前,故意缺席片刻,好让那些平日受够鸟气的大臣有机会发泄一下。而伴随这种发泄,大臣们会重新认识到皇帝的高明伟大。
而那曾经的宠物狗刘瑾,在主人的纵容暗示下咬伤多人后,忘乎所以,误以为自己也和主人一样高贵权威,其实,刘瑾终究只是朱厚照手中会呼吸的玩具而已,弹指间就可捏死。
而对于“脱了裤子打屁股”的廷杖方式,并没有随着发明人刘瑾的死亡而终结。这种玩法似乎很对朱厚照的胃口,而朱厚照之后的明代诸位皇帝,也无意恢复正德之前相对“文明”的廷杖方式。
因为“脱了裤子打屁股”的廷杖方式,索要的不仅仅是文官集团的生命,更是这些儒生赖以立世的信念,挑战皇权的风骨,少的可怜的最后的尊严!
那块叫做“礼”的遮羞布被毫无顾忌地扯下,文人身体上最苍白软肉的一坨肉暴露在午门的阳光下。礼义廉耻随血肉飞散,原来大家都是心如死灰的奴隶啊!
《故宫过客》 少了一行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