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方面则广泛宣传皖南事变纯属军纪问题,不是政治问题,是局部问题,不是全局问题。
1月27日,蒋介石在重庆中央纪念周的演说中宣称:皖南事变“纯然是为了整饬军纪,除此以外,并无其他丝毫政治或任何党派的性质夹杂其中”'《皖南事变》,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239页。'。企图用执行个别、局部的军纪问题来缩小事变的严重性,掩盖国民党顽固派破坏团结、破坏抗战的罪责,欺骗中外舆论和人民群众。
然而,中国共产党坚持把解决民族矛盾放在第一位,正确处理皖南事变善后的严正立场和合理主张,则获得了全国人民、各民主党派、海外侨胞和国际进步势力的广泛同情和热情支持。
国民党中央委员宋庆龄、何香凝、柳亚子及参政员张一鏖和老国民党员彭泽民等在香港发起抗议运动,曾三次写信给蒋介石,极力反对“围剿”新四军,要求撤销“剿共”部署,解决联共方案,发展各抗日实力,保障各种抗日党派。
各民主党派著名人士黄炎培、左舜生、章伯钧、沈钧儒、邹韬奋、张君劢等与周恩来叙谈,对国民党大夫所望,痛感必须反对内战,坚持团结抗日,并准备发起成立民主联合运动,抵抗国民党的压迫。
在军界,指挥着25万将士的第1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多次表示不愿内战,愿意推动时局好转。
冯玉祥说,新四军抗战有功,妇孺皆知,此次被政府消灭,政府方面实没有方法能挽回人民的反对。
而各地方实力派,如山西的阎锡山,榆林的邓宝珊、高双成,绥远的傅作义,宁夏的马鸿逵,以及云南的龙云,广东的余汉谋等,在此次反共高潮中都站在中立地位。
在文化界,数百名著名人士联名发表宣言,反对国民党枪口对内。海外侨胞联合会及著名人士陈嘉庚、司徒美堂等分别通电全国,谴责蒋介石倒行逆施,要求制止内战,反对枪口对内。
在新闻界,许多进步的新闻记者纷纷发出电讯和评论,认为皖南事变直接影响中国抗战前途,深感事态之严重,要求英美等国对中国当局施加压力,勿使事态扩大。美国纽约《华侨日报》、苏联《真理报》、菲律宾马尼拉《建国报》、印尼《民报》和香港《南华日报》等先后发表评论、专论,强调: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会不会破裂,中国内战会不会发生,已引起全世界人士的关切,国内外同胞对皖南事变的发生尤为惊心动魄,因为这不仅影响抗战能否继续问题,而且关系到国家民族生死存亡问题。强烈呼吁蒋介石“以善其后”,大声疾呼“枪口一致向外!”'《皖南事变》,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263页。'
苏联对皖南事变的制造者提出了抗议,苏联驻华大使潘友新1月25日会见蒋介石时表示:进攻新四军有利于日本侵略者,对中国来说,内战将意味着灭亡。
英、美也不赞成蒋介石发动反共内战。英国驻华大使卡尔转告蒋介石,英国政府认为,内战只会因强日军的攻击,劝蒋停止国内冲突。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代表居里于2月14日在重庆会见周恩来时表示:美国赞成中国统一,反对日本;如果中国分裂,美国很难赞助。随后,居里会见蒋介石时正式声明: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各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日本侵略者则于1月24日至2月12日,在华中乘虚而入,发起豫南战役,国民党军汤恩伯部溃败。至此,蒋介石发现自己政治上已陷入内外交困、空前孤立的境地。
2月,第二届国民参政会召开日期临近,蒋介石为了摆脱政治上孤立的困境,千方百计要求中国共产党参政员出席会议。14日,根据周恩来的建议,中共中央决定,以共产党参政员毛泽东、陈绍禹、秦邦宪、林社涵、吴玉章、董必武、邓颖超7人的名义致函国民参政会,将中人中央军委发言人1月20日谈话中提出的“善后办法12条”正式送上,要求讨论,“以期恢复国共团结,重整抗日阿容,坚持对敌抗战。”否则,中共参政员将不出席参政会。这是十分高明的一着。它不仅极大地扩大了“善后办法12条”在全国范围内的政治影响。而且进一步表明中国共产党力求恢复国共团结,坚持对敌抗战的立场,从而博得了国内外更多人士的同情与支持。
18日,周恩来将7参政员公函送交参政会秘书长王世杰,同时将公函副抄送各党派和有正义感的参议员20余人。这是一个爆炸性的新闻。王世杰接到公函十分紧张,立即与张冲商谈,认为这是中共表示决裂。张冲接连数次找周恩来,要求将公函暂行收回两天,以便他从中奔走,请蒋介石约周见面谈话。张冲的建议遭到周恩来的拒绝。
参政会预定3月1日开幕。国民党方面越来越焦急,希望中共能撤回公函。出席参政会。2月25日晨,张冲再次找到周恩来,提出种种方案,恳请中共参政员出席会议。周恩来斩钉截铁地驳回张冲要求,“非十二条有满意解决并办理完毕确有保证之后,决定不出席参政会。”'中央档案馆:《皖南事变》(资料选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220页。'
3月1日,第二届国民参政会第一次会议在重庆开幕。清晨,张冲又奉命请董必武、邓颖超出席,遭到谢绝。国民党顽固派进退失据,一筹莫展。
3月2日,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周恩来致函张冲转蒋介石,提出“临时解决办法12条”,并说:“倘能蒙诸采纳,并获有明确保证,则敝党参政员届时必能报到出席。”'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传》,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97页。'
董必武、邓颖超也在同日写信给国民参政会秘书处,表示12条如蒙采纳,并得有明白保证,必可报到出席。“临时解决办庆12条”内容是:
“一、立即停止全国向我军事进攻。
二、立即停止全国的政治压迫,承认中共及各党派之合法地位,释放西安、重庆、贵阳及各地之被捕人员,启封各地被封书店,解除扣寄各地抗战书报之禁令。
三、立即停止对《新华日报》之一切压迫。
四、承认陕甘宁边区之合法地位。
五、承认敌后之抗日民主政权。
六、华北、华中及西北防地,均仍维持现状。
七、于第十八集团军之外,再成立一个集团军,两集团军共应辖有六个军。
八、释放叶挺,回任军职。
九、释放皖南所有被捕干部,拨款抚恤死难家属。
十、退还皖南所有被获人枪。
十一、成立各党派联合委员会,每党每派出席一人,国民党代表为主席,中共代表副之。
十二、中共代表加入参政会主席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传》,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97~498页。'
上述12条临时解决办法最后虽然仍未被接受,董必武、邓颖超也没有出席这次国民参政会,但是,中国共产党这种坚持原则、光明磊落的坚定立场,得到了国内外广大进步势力的同情与支持,使蒋介石在政治上又一次遭到严重打击。
3月8日,蒋介石在参政会上发表演说,表示“决不忍再见所谓‘剿共’的军事,更不忍以后再闻有此种‘剿共’之不祥名词,留于中国历史之中”,保证“以后亦决无‘剿共’的军事,这是本人可负责声明而向贵会保证的。”'《皖南事变》,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251页。'
接着,参政会又选举中共参政员董必武为参政会常驻委员。这实际上是蒋介石结束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退兵一招。
3月14日,蒋介石约见周恩来,宋美龄也在座。蒋介石这次谈话的目的意在缓和对立气氛。他不再有前一时期那种咄咄逼人的气势。谈话一开始,他就向周恩来表示:两月多朱见面,由于事忙,参政会前,因不便未见,现在开完会,情形和缓了,可以谈谈。周恩来将新四军事件和近来各地政治压迫的状况说了一遍。蒋介石对新四军事件有意置而不答,对各地的政治压迫则推说:这是底下人做的,不明白他的怠旨,周恩来提到防地、扩军问题。
蒋介石没有直接回答,但也没有再讲开往黄河北岸的事,而是含糊其词地说:只要听命令,一切都好说。'中央档案馆:《皖南事变》(资料选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23页。'
至此,国民党顽固派第二次反共高潮终于被击退。
在先后两次打退国民党顽固派反共高潮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正确处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关系,表现出中共中央领导人政治上的成熟,在极其复杂的环境中,既进行坚走而灵活的斗争,又高举团结抗战的旗帜,成为坚持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赢得了国内外各方面的同情与支持。
1941年5月8日,毛泽东发表《关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总结》,向全党强调指出: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切勿忘记中国的基本矛盾是中日民族间的矛盾,国内阶级问的矛盾依然处在从属的地位,一个民族敌人深入国上这一事实,起着决定一切的作用。只要中日矛盾继续尖锐地存在,国共两党继续合作抗日的可能性就存在;在中日矛盾继续尖锐地存在的情况下,国民党顽固派的政策依然是两面性的,一面和日本对立,一面又和中国共产党及其所代表的广大人民对立。它既抗日,但又不积极地作战,不积极地反汪反汉奸,有时还向日本的和平使者勾勾搭搭;它既反共,甚至反到发动皖南事变和发布1月17日命令那种程度,但又不愿意最后破裂。对此,中国共产党只能是针锋相对,实行“以打对打,以拉对拉”的革命的两面政策;在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中,要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即对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士绅加以区别,对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中最反动的与一般的、统制中央政权的和地方实力派加以区别,以利孤立和打击顽固派,争取和团结中间势力;要准备两种可能性,即从国共两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