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菊与刀(插图典藏本)-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认为“成金”是靠诈骗、剥削致富的,对“成金”者极尽指责,与美国人对白手起家者的态度差距之大,令人瞠目。日本在等级制中对巨富授予应有的地位,并与之建立联盟。但如果这种财富不是在这一领域中获得的话,日本的公共舆论就会毫不客气。  总之,日本人在构筑世界秩序时,最影响其思维的,就是传统的等级制。在家庭以及人际关系中,年龄、辈分、性别、阶级决定着适应的行为。在政治、宗教、军队、产业等各个领域中,都有十分周到的等级划分,无论是上层还是下层,一旦逾越其特权范围,必将受惩罚。只要“各得其所,各安其位”得以维持,日本人就会毫无不满地生活下去。他们就感到安全。这是日本人人生观的特征,正如对平等与自由的信赖是美国人生活方式的特征一样。  但是,当日本人要把这种“安全”的公式向外输出时,就遭到惩罚了。等级制与日本国内老百姓的思想很吻合,因为等级制培育了那种思想。在那个世界里,人们的野心只是等级制能够容忍的野心。但是,这个制度绝对不该输出。那些大言不惭的主张,在别的国家看来,实在是狂妄之极,甚至连狂妄这个词都难以表达其令人愤慨之处。而日军官兵到了各个占领国,看到当地居民们根本不欢迎他们时,一直十分吃惊。日本不是给了他们一个地位了吗?尽管很低,但毕竟是整个等级制中的一个地位;等级制,即使对低层的人来讲,不是也很理想吗?日本军部曾经拍过好几部描写中国人热爱日本的影片,其中痛苦绝望的中国姑娘,由于和日本士兵或工程师相爱而找到了幸福。用纳粹干脆利落的征服论比较一下,会发现日本人至少保留着“我是来帮助你”这种思想。但日本人没有认识到,他们自己心甘情愿地满足于“各安其位”的日本道德观是不能指望别的国家接受的。其他国家并没有这种道德观。这是真正的日本产品。日本的作家们把这种伦理体系视为当然,因此也就不加论述。我们要了解日本人,就应该对这个体系追本溯源。


第二章 明治维新历史和社会的负恩者(1)(图)

百人一首歌分别图  尾形光琳 绘    

  在英语世界,我们常常说要成为“历史的承继者”。两次大战和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减少了我们的自信,以目前的成就来“承继历史”,似乎不太够资格。不过这些糟糕记录也没有增加我们对历史的负罪感。东方人则翻开了硬币的另一面:他们天然是历史的负恩者。东方的“祖先崇拜”很多不是真正的崇拜,也不完全是针对祖先。那是一种仪式,表示人们承认自己得到过许多东西;他们不仅欠历史的,也欠眼前的,在与周围人接触的过程中他们也受惠良多。他们的日常行为和意志时常会有报恩的感觉。这是基本的出发点。西方人极端轻视社会对他们的恩情,尽管社会对他们以很好的照顾、教育、幸福生活,包括他们的降临人世。因此,当我们祈祷的时候,日本人会觉得我们有点虚伪。美国人敢说自己不欠任何人的,日本的德高望重之人绝对不会这样讲话。他们不会轻视过去。在日本,“义”的前提就是承认自己处于各人互相有恩的巨大网络之中。这个网络包括所有的祖先,也包括所有同时代的人。  东西方的这种文化差异十分明显,看似简单,但对实际生活的影响却很复杂。如果不能对这一层深刻理解,那就无法搞明白为什么日本人在战争中有那种极端的自我牺牲精神,也无法理解日本人看似莫名其妙的易怒态度。背负深恩很容易使人动怒,日本人证明了这一点。他们总觉得自己身上有重大的责任。    中国和日本有很多词来表达“义务”的概念。这些词不是同义词,其特殊含义也不能翻译成英文,因为我们根本没有类似的概念。日文中有个字表示一个人背负的债务或者人情,从最大到最小,应该都翻译成“恩”。这个词要是严格译成英文单词,就得把英文中的“义务”、“忠诚”、“关切”、“爱”统统连缀到一起,构成一个字。而且这个怪字也还是歪曲了原意。“恩”这个词包含着无数微妙的意思,其中最明确的,就是承担的债务、重负。一个人接受长辈、上级的恩,同时就接过了一种不愉快的自卑感。日本人说“我受某人之恩”意思就是说“我对某人负有义务”,并且把这个债主,不管是什么债,都叫作“恩人”。  “记恩”,是率真和忠诚的表示。日本小学二年级课本有一个小故事,题目叫“不忘恩情”,就是这个意思。    

  哈齐是一条可爱的小狗,它出生不久,就被一个陌生人带走了。在那个人家里像孩子一样得宠。它被养得又肥又壮。主人每天上班时,它总跟着他跑到车站,主人傍晚下班的时候,它又去车站迎接。  不久主人去世了。哈齐可能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它每天都在寻找主人。一到傍晚它就跑到车站,电车来的时候它凝视着人群,看里面有没有它的主人。  岁月流逝,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甚至十年过去了。车站上仍然有那条衰老的哈齐,每天都在人群中搜索它的主人。    

  这个短故事的含义是:爱的别名是忠诚。一个孝顺母亲的儿子可以说他不忘母恩,也就是说他对自己的母亲怀有哈齐一般的赤诚。“恩”这个词不单纯指他对母亲的爱,还指他对母亲亏欠的一切记忆。这包括襁褓时母亲的哺育照顾,孩子时母亲的牺牲以及成年以后母亲所做的一切。“恩”也意味着对所欠恩情的回报,它确实有爱的意思,但其本义是负债。我们美国人则认为爱是不受义务的约束,是可以自由给予的。  当日本人提到“皇恩”时,它的意思就是无限忠诚。这是天皇的恩情,每个人都应该无限感激。他们认为,自己有幸生活在这个国家,安居乐业,万事顺心,整个状态都与天皇的恩情有关。日本人认为一个人一生的最大恩主就是他那个生活圈内的最高上级,而这一观念是自古就有、牢不可破的。这个人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曾经是各地的地主、封建领主或将军,现在则变成了天皇。最重要的,还不在于谁成了最高上级,而是几百年来“不忘恩情”的这种习性在日本人习性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近代日本用尽一切手段让这种感情集于天皇一身。日本人对生活的热爱每增加一分,就会同时增加对天皇的感恩。战争时期,发给前线士兵的每一支烟,每一口酒都在强调那是在领受皇恩。他们说,神风飞机的自杀攻击就是报答皇恩。为守卫某些太平洋岛屿而全部“玉碎”也是如此。  人们接受了父母之恩,天高海阔难以报答,这正是让父母支配子女的东方著名的孝道的源头。因为子女对生他养他的父母欠了巨债,必须努力偿还;他竭力服从父母的意愿,而不是像德国那样,父母迫使子女服从。日本看待孝道十分现实。有这么一句老话:“养儿方知父母恩。”人都有一个离开父母就过不得的幼年,必须由父母供给衣食住行,才能长大成人。这是千真万确的。日本人深感美国人不在乎这一点。他们对自己子女的悉心照料也是对父母之恩的一种回报。对孩子的义务也从属于“父母之恩”。  日本对老师、主人也负有特殊之恩,因为他们都是帮助自己成长起来的人。这些人对自己有恩,将来出现困难的时候自己要答应他们的请求,或者对他们身后的亲属予以特殊照顾。人们不遗余力地履行这些义务,而且这些恩情不随时间流逝而减轻,甚至时间越久,负疚越重,好像在记忆中产生了一种恩情的利息。受一个人的恩,乃是一桩大事,经常觉得“恩情的力量”会超过受恩者的个人意愿。  上面这些伦理原则是否能顺利运转,得看每个人是否能把自己看作负有深恩之人,自觉履行义务而不抱怨。前面我们已经了解到,日本的等级制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伴随着等级制,一切习惯被认真遵守,使日本人高度重视道德上的报恩。这些伦理如此深入人心,西方人无法想像。


第二章 明治维新历史和社会的负恩者(2)(图)

拔竹五郎图  鸟居清长 绘    

  对上级负恩,如果把上级看成是善人,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西方人从来没想过要这样做。日本人这样做也多少有点儿困难。日语里有个词很有意思,那就是“爱”,相当于英语里的“LOVE”。上个世纪的基督教传教士寻找日语中的同义词来翻译“LOVE”,他们不约而同选择了“爱”。他们在把圣经翻译成日语的时候,用这个词表达上帝对人类的爱以及人类对上帝的爱。但是,日语中的“爱”混合着两种意思,一个是“庇护”,一个是“亲热”。它最贴切最常用的语境就是表达上级对下级的“爱”。在现代日本,当人们要求文字高雅严谨的时候,“爱”就专用来表达上级对下级的感情。后来随着外国语言的入侵和官方努力打破等级界限,现在这个词好不容易开始用于同辈之间。  因此,语言文字构造的氛围也使日本人乐于接受报恩的思想。但在日本,受人之恩不是个随随便便的事情。他们不喜欢背上人情债。长辈或者上级的恩还好说,同辈和陌生人的突然援手,反而让日本人觉得讨厌。按理,这些恩情应该回报,而陌生人和同辈之恩报起来十分麻烦。日本人大街上发生的事情一般不大理睬,不是因为缺乏主动和勇气,而是因为他们觉得除了警察,任何人随便插手都会使别人背上恩情。明治维新之前,有一条著名的法律:“遇有争端,无关者不得干预。”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是职责要求你前往帮助,你插手就惹人怀疑,是不是想从中捞点儿什么好处。你既然知道帮助会使对方感恩领情,最好别乘人之危,应该慎重对待。对于卷入“恩情”,日本人是十分小心的。哪怕是一支烟,如果两人过去没有交往,就会感到不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