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儿不为奴-第7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桂部清军入川后其弃印归里,现下落不明。

    除这两次较有影响的乡试和会试外,便是永历十年晋王李定国在云南组织了一次乡试,取士36人。太平军占领广州,击败济度南下大军后,周士相考虑到收揽士子人心,遂在宋襄公的建议下开了一科广东乡试,取举子一百余。只不过广东这次乡试和以往科举不同,中举之读书人并非直接授官,而是先至广东大学堂进学三年,学得术业方可授官。此举令得不少广东士子不满,遂有了去年的冲击行宫案。在读书人看来,只要科举得中,他们就应该得官做,而不是再去学三年杂学,耽搁他们的年华。

    冲击行宫案被镇压后,周士相领军北伐,广东方面致力于建村设乡和生产民生恢复,为前线提供粮草,打击境内土匪,大小衙门忙得团团转,哪有精力再开什么乡试。南都光复后,周士相忙于平定江南、稳固占领区及渡江之战,也暂时顾不上科举之事。但此事却是已经提上了他的议事案板,因为他深知所谓人心不是指百姓之心,乃是指士绅之心,而最能拉拢士绅的手段无疑就是开科举取士,使得这些士绅能有出仕之途,如此他们便会投身新朝,而不是首鼠两端。

    换言之,周士相早就想开恩科,而恩科收纳的士子在眼下无疑就是指江南的读书人。只是此事他一直在犹豫,因为现在他还没有足够的人才帮助建立些类似前世的科学制,形成系统的理论,甚至连教材都没有几本,学校也只草创的广东大学堂一所,故而若开科举,只能从旧有八股来取,这样取上来的士子并不符合周士相用人初衷,甚至还会和他将要推行的政策抵触。

    再好的政策也需要人来执行,倘若执行的人就是反对的人,那这政策自然无法推行下去。太平军的各级军官文盲率又达到了百分之八十,所以也不可能指望从军中调人着手此事。考虑及此,周士相便想将此事先放一放,左右定武朝新立,且并未天下一统,朝廷也好,军队也好,重心仍在战争及准备战争,所以并不着急就要开科举。另外降官也很多,这些人倒也不是尽是无德无能之辈,有些人无德却有能,用他们来安抚治理百姓,先顶上一阵是完全可以的,不需大规模任免新官。

    周士相计划等到广东大学堂培养出来的那批人才,在广东各地做出了成效,取得了经验后,真正能成为推行他政策的有力臂助后,他才能考虑开科举。这样即便首开的几届科举仍不合他心意,但至少有人能够帮助他去慢慢改变,而不是束手无策。最起码,在南京和一些省会城池开一些新式学堂还是能够做到的。朝堂上再提倡一些新学,重用一批新学官吏,或明或暗,种种手段之下,新学总能在重生的大明立住脚。那时,温水煮青蛙也好,强制推行也好,就不愁无人可用了。

    但现在钱谦益他们突然提出要开定武朝的首届科举,且是以“恩科”名义,并获得了定武帝的首肯,郭之奇这个首辅对此事也很热衷,就是张煌言他们也纷纷上疏呼应此事,这就让周士相不能乾坤独断,再拖延此事了。

    钱谦益的上疏副本周士相看了,理由很充分,说大乱之后,人心思定,此时当疗疮痍、苏民气、安天下,科举一开,自是士子归心,天下人亦能安定。钱谦益的上疏还有另一层意思,却是想通过这届恩科将江南读书人吸引进定武朝廷,这样他们就不会再对吴三桂奉迎的永历帝抱有期望。

    人性为私,做了定武朝的官,士子们自是会全力维护定武朝。周士相也相信这点,他甚至敢肯定将来若唐桂再相争,最先跳出来拥护定武帝正统性的肯定是这些考了定武科举的读书人。

    再三思量之下,周士相同意了开科举,传话给南都的丁之相和袁廓宇,让他们拟个科举的章程出来。并规定首届恩科只在江南、江西、湖南三省开,其他地方暂不开。时间大致定在三月先在各省开乡试,尔后由各省统一将中举士子送至南京参加会试,最后再举行殿试,选出定武朝的状元、榜眼、探花郎。至于清占区若有读书人愿意过来参加科举,各省也可予以安排。

    在时间上,三月开乡试,四月就开会试和殿试,这肯定匆忙了。这年头不是周士相的前世,一两天就能坐车几百公里下去。士子们从家乡赶到县城、府城都得几日,至省城最长的能要二十多天。所以虽允许外地省份前来参加科举,但真正能参考的实际还是三省士子。

    不让两广送士子来参加会试,是周士相现在将两广视为自己的实验田,不愿听他话的士子多半不是都在牢中,或夺了功名遣回乡监管,留下的都是识时务的,肯踏踏实实学新学的。这些人就算才能有限,但其态度却决定了周士相愿意重用他们。只要他们学有所成,在地方上做出成绩,周士相不介意他们中的杰出人材将来能够塞布朝堂之上。

    提笔写了给丁之相和袁廓宇的书信后,周士相想了想,又在信上最后写了260的人数。这260人便是此次科举所录进士人选,三省送往南京参加会试的人数也是这个数字,会试后一个不黜。

    安排好科举的事后,周士相方才来到军部的参谋室,和军部官郭雄他们商讨起浙江战事。(未完待续。)

第九百二十五章 人为财亡 请君入瓮

    马逢知是阴沟里翻船,和郑森大军败在南京城下一般,也是吃了轻敌自大的亏。

    去年九月,周士相曾派张煌言身边的罗纶秘密前往松江,劝说马逢知易帜反正。周士相给出的条件是马逢知若反正,则授予其浙国公一爵,且不需其出兵对付管效忠和梁化凤,只需领兵攻打浙江,牵制清闽浙总督赵国祚和浙江巡抚佟国器即可。除此以外,周士相还开出了很高的筹码给马逢知,这筹码便是郑森都不曾得,便是若马逢知能拿下浙江,则浙江归马逢知养兵。

    马逢知这人原名马进宝,其是左良玉的部将,跟着左良玉之子左梦庚在九江一块降的清英亲王阿济格。其任苏松常镇提督时,部下有兵一万四千余,是江南之地除了梁化凤部的又一支清军劲旅。不过当郑军大举入寇长江时,马逢知先是选择知情不报,后是坐视郑军包围南京,打的两面投机的算盘。哪曾想郑军却在南京城下大败,吓得他天天在营中惶惶不可终日。为了洗清自己,他亲自带兵大肆捕杀苏松响应明军的士绅,更带兵重新夺回崇明岛,使得郑军无法在海口立足,不得不撤回金厦。

    饶是如此,马逢知还是提心吊胆,度日如年,他很害怕清廷会找自己算帐。就在这时,南都被太平军攻占的消息传来,一下就让他懵了。回过神来,却是自感真是老天爷不负他,叫他又有生路可走。所以罗纶一到,听了那些条件后,马逢后毫不犹豫的易帜反正了。他也是聪明人,知若不反正归明,太平军定然会来打他,而他显然是打不过太平军的。再说他死了心要为大清效死,在松江死撑,依大清皇帝那脾气,将来还是不会饶过他。

    岳乐、郎廷佐、管效忠他们的下场,马逢知可是看在眼里,他可不敢将身家性命就这么无保留的寄托在年轻天子会高看他一眼。当天夜里,马部就全员绞断辫子,挂上了明旗。

    周士相真要马逢知去打缩在常州的苏州的管效忠和梁化凤,马逢知肯定会推三阻四,甚至还会心生周士相这是要自己当炮灰,借刀杀人的念头。不过周士相叫他去打浙江,他马逢知却是极其乐意的。

    浙江的虚实,没有人比马逢知更清楚。先是前年内大臣达素发起的金厦海战葬送了浙江绿营大半兵力和水师全部力量,再接着又是郑军大举围城,赵国祚和驻防杭州的昂邦章京何魁派固山大雅大里、章京佟浩年带了500满兵支援南京,后来巡抚佟国器又派抚标游击刘承荫领兵500赶往南京,整个南京围城战时,浙江总共就往南京派去了一千兵。为何这么少?因为浙江根本没兵!

    马逢知保守估计,浙江巡抚佟国器手里算得上精兵的绿营兵不会超过一千,另外就是杭州满州的驻防八旗。那些满八旗是厉害,可满打满算也不会超过两千人。此外,便是浙江各府有些汛防营兵,并不顶得什么事。马逢知手里有一万四千多兵马,五对一,这仗怎么打也是胜算满满,浙江简直就是送到他嘴边的肥肉,他要不一口吞下,也枉南京给他的这个浙国公爵位了。

    南京光复在江南引发的高涨复明声势也是马逢知敢于进军浙江的底气,他很乐观的对部下说道:“我若入浙,地方定然纷纷来投,至杭州,甚至都不必费一兵一卒。”

    事实还真叫马逢知猜中了,随着南京光复的消息传开,马军攻入浙江后,沿途府县官员十个有七个降,余下三个,一个往杭州跑,还有两个则是直接弃印归乡。马军从松江金山卫出发,一路如入无人之处,只用了十一天便打到了嘉兴府。

    去年夏季浙东久旱不雨,嘉兴的几条运河水涸流细。马逢知见有农家子在河中洗澡,水深不过马腹,于是下令分兵两路,一路由主力马步兵组成,从桐兴涉水过水网大举进攻;另一路由水师组成,从平湖乍浦所沿海而进。

    清浙江巡抚佟国器部署的水网防线顿时瓦解,浙江清军损失三千余人,余者纷纷逃窜。十月十四日,佟国器在汉军护卫保护下逃回杭州城。闽浙总督赵国祚闻佟国器大败,惊慌之下调集绍兴、宁波等地清军与杭州满州八旗死守杭州。

    马军挺进杭州后,气焰极其嚣张,闽浙总督赵国祚和巡抚佟国器、昂邦章京何魁不敢出战。城中人心惊惶,均以为杭州不保。不曾想马逢知这人乃盗贼起家,为人贪鄙,十分仇视富人,任苏松常镇提督时就常常无故将家境殷实者掠来拷问。先是用刑,再是倒挂起来,用醋往其鼻子里灌。富户们苦不堪言,只好倾其所有买个平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