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镇将归义伯耿精忠战死的消息报了上来,周士相听后先是愣了一下,尔后长叹口气,命寻口上等棺材将耿精忠尸体盛裣,运回南京安葬。心里很是纠结,不知如何将此事告诉石元灵。
稍后,周士相又传令第一镇外围警戒,其余各部就在没有着火的清军大营外围休整,待天亮之后再作下一步行动。有关俘虏和缴获,各部自行安排人手负责。
这一战,战果极其辉煌,周士相估计仅是俘虏就能抓上一两万。
。。。。。。。。
三湾大营西北十多里处,一座小桥上,鳌拜也在怔怔望着被火光映得通红的三湾处。
随鳌拜撤到此处的满蒙军有数千人,在撤退过程中,他们倒是展现了满蒙骑兵精锐的本色,动作迅速,还安排了交替掩护,一路逃下来,只走散了百十人,这在黑夜之中已是相当难得了。
鳌拜到了这二河桥后,便让其他将领领兵先走,他留在这里垫后。等了半个时辰,最后一支兵马撤了过来,是支汉军骑兵,各旗的都有,人数约在六七百人。在他们身后不远处,隐隐吊着一些太平军的骑兵,但只是远远跟着,并没有上来拦截的意思。看他们那样子,说是送人才对,浑没有追人的样子。
鳌拜阴沉着脸望了眼夜色中的那些隐隐出没的太平军骑兵,哼了一声,命人在桥头堆积干草和树枝,将此桥烧掉。对面的太平军发现清军要烧桥后,也没有过来阻止,任由清军举动。
成功捡回性命逃出来的清军没一个有庆幸之感的,他们默默的从鳌拜身边打马走过。夜色中,除了马蹄声,竟是再无声音。
桥头的火焰越来越大,这座桥本就是木桥,很快就被引着,发出哔剥爆裂的声音。
在一众亲卫戈什哈的簇拥下,鳌拜打马北奔。前面尽是打着火把的清军。
数万大军就这么败了,败得一塌糊涂。
鳌拜不甘心,他不认为是自己无能导致惨败,而是太平寇的武器太过厉害。这一路,他想了很多,可始终猜不透太平寇的那种威力极大的武器是什么,又是如何制作。如果有可能,哪怕是花费万金,他也要将这种武器的门道弄清。
越是接近扬州城,鳌拜心中就越羞愧,那些退回来的满蒙将领也一个个都觉今日这一仗是他们毕生最大的耻辱。
他们,都不知道应该如何面对皇帝。
突然,鳌拜停了下来,立在马上一动不动,脸上肌肉不断的抽搐。
伊拜图、屯泰等满蒙将领也同样一声不吭,偶尔有人会咳嗽一声,但很快就强按住咳嗽的冲动,紧咬嘴唇,再也不想发出动静。
所有人的目光都看着鳌拜,这让鳌拜越发的感到痛苦。
前方有马蹄声传来,却是一等侍卫郎坦带人过来接应他们。
郎坦望着这一众退下来的将领,也不知道说什么,他上前张了张嘴,艰难道:“鳌少保,皇上。。。”
鳌拜没有说话,郎坦喉咙咽了咽,将剩下的话咽回了肚子。
半响,鳌拜突然狠声说道:“天大的事,我鳌拜自个去向主子领死!”
说完,一夹马腹,胯下战马长嘶一声,向前奔去。
。。。。。。。。。
骨头欢迎书友在书评发贴,不论是否订阅书友。但不欢迎那些未订阅却成天发些含有极端内容贴子的书友,你们这种行为是巴不得骨头倒霉,是来坑作者的!
另再次重申,《汉儿不为奴》只在发布,只此一处正版,其余均为盗版,请喜欢本书的读者能够尽量支持正版,哪怕补订个十几二十章,花你一两块钱也行。因为我只靠起点订阅维持收入生活。(未完待续。)
第八百八十二章 吴三桂反了!
三湾的大火整整烧了三天。
这三天,扬州左近一片平静,战争仿佛一夜之间远离了淮扬大地。
若不是那些不时出没的骑兵,以及一座座平地突地的高大坟堆、还有那阳光都融不化的血冰,很难让人想象这里不久前刚刚经历了一场大战。
得胜的太平军在舔舐伤口,败了的清军同样也在重整。
鳌拜领着败兵撤回扬州后,顺治召见了他,却没有暴怒命侍卫将鳌拜的顶戴拿下推出去砍了。主奴进行了一番长谈,尔后鳌拜便奉旨收拢各处溃兵,趁着太平军停留在三湾没有北进的空档,鳌拜陆续收拾了两万余兵马。皇帝的舅舅科尔沁亲王吴克善也响应外甥的召唤,带着所部返回了梅花山下的旧营。顺治和舅舅谈话时,没有提及一句科尔沁兵北退的事,只是表达了对战死的三舅舅索诺木的哀思之情。
经清点,此役清军共阵亡(被俘、失踪)37000余人,其中满州兵4200余人,蒙八旗4100余,内蒙及外蒙兵共7000余,汉军损失二十一个牛录4700余,绿营损失近两万人。除此以外,退回扬州的正白、镶白兵只剩五个牛录不到千人,据信有三千左右的两白旗兵阵前倒戈降了太平军。
鳌拜战败后,原守铜山一线的噶布喇害怕遭到太平军前后夹击,也仓皇率军往扬州方向撤退。后与从戴家庄一线撤下来的贝勒常阿岱、蒙古郡王额森、雍贵、佟国维、刚阿泰等部会合在扬州西面的白羊山一带,合有兵马一万三千有余,内中满蒙骑兵只不到四千。
噶布喇和常阿岱都害怕会被皇帝治罪,因此不敢马上前往扬州。待扬州索尼消息过来,说是皇帝连鳌拜都没有治罪,常阿岱他们方才松了口气,由常阿岱领头往扬州发去奏疏。
铜山清军退往白羊山后,太平军第十五镇和新三镇余部在镇将齐豪和邵成国的指挥下东进三十余里,与第五镇残兵会师。第十五镇有兵2600余,新三镇有兵1900余,第五镇残兵1300余,三镇兵力相加竟不足一镇。但三镇却以巨大的伤亡重创了两万余清军,仅在戴家庄,第五镇就斩杀清军五千有余;铜山一线,清军伤亡也达到了三千多。
鉴于于世忠战死,三镇兵又都残缺,已经无法再独自承担进攻任务,周士相便命第五镇残部暂归齐豪指挥,三镇进驻戴家庄,将俘虏的大量汉军和绿营兵补充三镇。待俘虏补充到位后,三镇优先返回瓜洲,渡江休整。
。。。。。。。。
顺治的心情很是不好,三湾大败的第二天,北京就来了急递,说是董贵妃的病情越来越严重,这让顺治愈发烦燥,既担心北京的爱妃,又担心眼前这大败的烂摊子。
扬州城内有一种意见,认为皇帝已经没有必要再留在扬州,大军当即日北返,扬州就丢给太平军好了。
首议撤军的是漕督蔡士英,蔡家是汉军八大家之一,所以他的话得到了不少官员赞同,尤其是汉军出身的将领们。满蒙官员们也有很多人倾向撤军,这场大战就好比当年的松锦大战,不过获胜的明军而矣。在这些满蒙将领看来,太平军能够取得这场大战胜利的原因一是他们有运河水道之便,二是武器太过厉害。扬州左近又实在不适宜大兵团骑兵作战,本身又在十多年前被屠城过,单从丁口钱粮上说,扬州府已算是下府,因此就是块鸡肋,食之无味,不如就此放弃,大军立即退往北方。
大学士巴哈纳认同撤军意见,指出大军一旦北返,太平军固然能够取得扬州城,但却也无法向北进取。他提议皇帝须马上回京,但可在徐州和南阳等地留驻精兵,这样以步兵为主的太平军势难威胁到山东和河南。等朝廷喘过这口气,再和太平寇决一雌雄也不迟。
顺治召开了御前行营会议,随军的议政大臣和督抚官员尽数参会。
“皇上,臣以为扬州已不可守,御驾当行北返,择大将镇守徐州,以防太平军尽据江淮之地。”
漕督蔡士英小心翼翼的跪禀,他的前任亢得时在海匪大举入寇时,奉命出师高邮以援南京,结果却被海匪吓破了胆子,以为不死于贼必死于法,竟在途中从船上跳河自杀。现在的形势,他这继任漕督下场恐怕十分的危险,所以他竭力劝说皇帝撤军放弃扬州,没了扬州,他这漕运总督自然就名不符实,不必担负什么守土之责了。
顺治心不在焉地望着蔡士英,眉头紧皱着,却不吭声,不知是不是在听臣子说话。
蔡士英不见皇帝示下,不敢起身,又不敢抬头,只好再禀一遍,略略提高声音。
“朕知道了。”
顺治冷冷的吐出几个字,却再无后话,这让蔡士英一头雾水,不知道皇帝到底是不是采纳他的建议。行营一众汉臣都是一幅心事重重的样子,内阁大学士巴哈纳简直就是满脸乌云,倒是索尼不改常态,但他微微发颤的手指,表明他在努力压制内心的不安。因为三湾之败,虽然皇帝宽恕了他,没有治他的罪,但鳌拜此刻在旗内却是威望扫地,这从他低头站在那不作言语便可看出。从前,鳌拜可不是这样。
捡回条命的贝勒屯泰见大家都干站着,没人打破沉默,想着军情紧急,大军粮草在三湾被烧了大半,哪里还能再留在扬州,因此便上前一步,正要劝说皇帝北返,汉军都统索洪一脸慌张的闯了进来,禀道:“皇上,川陕总督李国英急递,吴三桂叛乱,攻占了保宁,吴军现全军向汉中进发,李国英抵挡不住,信王和平郡王也已率部撤到了西安。”
“什么?!”
顺治脑中“嗡”的一声尖响,脸色瞬间失去血色。为了掩饰心头的慌乱,他“啪“的一声,手掌在桌上猛一击。索洪触到皇帝的目光,吓得不敢再说话。
营中一众满蒙汉官都被这消息惊动,索尼和鳌拜更是惊得合不拢嘴,二人心头同时闪过一个念头,那就是石图怕是去晚了一步!
索尼惊道:“皇上,吴三桂下了保宁,兵犯汉中,想来这会汉中已然不保,臣以为吴军下一步必然攻占西安,若西安有失,则吴军就能东向畿辅重地。。。眼下各省驻防八旗和禁旅八旗都在此间,京师防卫十分的薄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