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世忠的这三四百手下是按当年戚家军的练兵法子操练的,虽然人少,虽然吃不饱,虽然没有多少武器,但一旦操练起来,却让蒋和感受到一股强兵的气息。
蒋和当场没有二话收留了于世忠和他的部下,并让于在手下做旅帅,加千户衔。任命报上去后,周士相欣然批准。
获知清军三路大军进逼香山后,太平军也做了总动员,蒋和带领前山寨的预备兵全部赶到香山待命,在得知要他派一员得力部下到龙眼乡协助宋襄公撤离百姓后,蒋和脑中闪出的第一个人选就是于世忠。
宋襄公见到于世忠时,对方也是浑身湿透,但任凭风雨多大,他仍站着说话,而不是蹲下去。
听宋襄公将情况说了后,于世忠沉默了片刻,将他带来的1000名士兵集结在一起。
“后边传来消息,清兵追上咱们了,离这里只有几里地了,步军左营的兄弟正拖着他们,但这支清兵凶得很,人数也比他们多,怕是挡不了多久。宋大人和我商议了,无论如何也不能让清兵冲到这里,要不然这里的女人孩子就全完了。所以我需要你们跟我去把鞑子挡住。”
风雨中,1000名预备兵紧握手中的长矛,没有人开口,也没有人动摇,和他们的千户一样,任凭雨水打在自己的脸颊上。
“出发!”
于世忠转过身子,没有一句言语带头走在了前面。
于世忠部出发未有多久,龙眼乡的乡长何保把乡保安队和各村的保安小队都召集到一起,他紧紧的看着这些立于风雨下的保安队员们,任凭雨点打在他的眼睛上。
“太平军的爷们为了你们的老婆孩子去和清妖拼命了,我问你们,你们好意思让他们去为你们的老婆孩子拼命,自个却躲在这里吗?”
“乡长,别说了,我们这就去和鞑子拼命!”一个保安队员涨红着脸叫道。
“大伙都是爷们,哪有自家婆娘娃子叫别人保护的道理,大伙说,咱们去不去!”
“去,婊。子养的才不去呢!”
“只要能让咱们的女人和孩子活下去,老子就是死了,也不冤枉!”
“走,大伙跟太平军爷们一起去杀鞑子!”
“走,去杀鞑子!”
“……”
“那就别在这站了,乡长我和你们一块去!”
何保说着看了眼凝视他的宋襄公,深深的鞠了一躬:“宋大人,这些女人孩子都交给你了。”
宋襄公没有说话,也没有点头,只静静的看着他们。
(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二章 黄泉路上做个伴
番禺境内大小水系数百条,最大的两条却是鹿头河和黄沙河,其实严格来说,这两条河是同一条河,只不过一个在上游,一个则是在下游。上游的黄沙河流经整个香山,经番禺的鸡鸦水道和小榄水道汇合注入东面的狮子洋。
早年间香山和番禺原本是不接壤的,元朝那会两县之间还隔着十几里海面,洪武年间香山北部地区才开始淤积成陆,那时才真正和大陆相连。正因为此,南宋灭亡后,大批南宋皇族和官员的后裔就流落定居于番禺隔海相望的香山(岛),所以现在香山境内有不少赵家村。
得到清军即将大举进攻香山的情报后,周士相便立即进行了大规模动员,这个动员不但但是军事力量的动员,还包括香山民众的动员。
有鉴于清军一贯的德性,周士相不敢将十万香山百姓的安危寄托在他们发善心上,所以他必须动员百姓往安全地带转移,尤其是北线清军必经之路的百姓,无论如何也要将他们撤离出,否则等待他们的将是灭顶之灾。
香山西北部的龙眼乡是右路清军的必经之路,那里太平军安置的后营百姓也是最多,周士相让宋襄公亲自到龙眼乡坐镇指挥撤退行动,务必要通过新会水师将这一带的上万百姓全部安全运过江去。
而良字乡一带则是中路清军和左路清军的必经之地,这个区域内的百姓周士相统一指示往香山县城撤离。其余散落村庄若是不能及时参与撤离,则就近疏散到附近的山中。
除去往新会撤离的百姓,对于其他人来说。香山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安全地带。清军的首要目标就是香山县城,一旦县城被清军攻占,那城中的百姓百分百会遭到清军的血洗。所以将大量百姓往香山县城转移,某种程度上不是让他们得到安全,而是让他们陷入绝地,好比请君入瓮一般。即便是远在后方的前山寨也不安全,因为香山没有足够的纵深可以防御清军。一旦县城失守,前山寨的失守也不可避免,到时等待香山百姓的还是噩运。
因此很多人反对将百姓往县城迁移。他们提到最多的就是把百姓都迁到县城,那清军一来就谁也跑不了。若是不迁,百姓散居各乡各村,即便会受到清军屠杀祸害。最终也能活下一小部分来。不致于被杀绝,毕竟百姓们对于自家周围的地形要比清军熟悉。清军真来了,他们怎么也能找地方躲。全到香山县城来,那就是想躲也没地方躲了。
这一点周士相不是没有考虑过,但他还是力排众议坚持要进行撤离行动。
香山北部集中了三四万人口,原先太平军的后营也几乎都是安置在北面,所以周士相必须要将他们转移,哪怕是转移到一处并不安全的地方。这样最起码对太平军上下,他这个大帅能交待得过去。
试想。老婆孩子的安危没人管,在军中的丈夫(父亲、儿子)能安心替他周大帅卖命?
不管不问,任凭北部的百姓被清军屠杀,对太平军的军心士气肯定是严重的打击,周士相无法接受这种事情发生。
此次清军三路来攻是太平军成军以来最大的危机,也决定了太平军能不能真正鱼跃龙门,影响广东大局,进而影响整个抗清大局,成为一支在岭南崛起的新兴力量。
所以这仗必须要打赢,在战斗开始前,周士相需要部下保持高昂的战斗意志和决心,而不是对家中妻儿的担心。为此,哪怕转移民众牵涉了太平军大量人力和物资,他也要付诸行动,不为别的,只为即将随他和清军做生死一搏的士兵们能够没有后顾之忧。
如果太平军打不赢这场战事,转移也好,不转移也好,香山的百姓注定结局是悲惨的。
将人都迁到一处集中起来,或许也是周士相的故意所为,他是将这些百姓当成了人质,以此逼使他的部下能够死战到底。正如新会那样,为了城中的亲人,男人必须殊死一战,没有后退的选择!
如何看待自己的行为,周士相内心也很矛盾,但他知道,他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战斗到死。
他死了,太平军也完了,太平军完了,香山的百姓也会完,大明更是会完!
一切,都完了。
想阻止这一切发生,唯有杀尽胡儿,唯有死地求生。
。。。。。。。。。
各乡公所有组织的撤离在台风影响下时断时续,至19日,香山县城已陆陆续续安置了2万余人。虽然不时还有百姓拖家带口在当地村公所的人员组织下来到县城,但人数却是越来越少了。很多人已经没法再逃出来,被清军追上杀害倒在路上的伏尸数以千计。
随着狂风的停歇,夜色下的黄沙河静悄悄,一点波澜都没有。
岸边的一处丛林中,依稀可见不少人和衣躺在那。林中除了人,还有十几辆手推车,车子上堆满了衣服被褥、锅碗瓢盆。这是一支从番禺往香山逃难的队伍,他们都是赵家村的人,刚跑出来时有200多人,现在却只剩不到一半了。
队伍的领头人是一个中年汉子,他叫赵大彪,世代打铁为生,传到他这辈,已是第12代了。据老人们说,赵大彪祖上是当年随南宋端宗皇帝一起从福建逃过来的大官,崖山一战后,他祖上和十几万军民一起投海殉国。投海时却因舍不得只有几岁大的孙儿一起死,便叫人将他带走。后来这孙儿便随那些南宋皇室后裔一起流落到香山,也改姓了赵,从此就有了赵大彪这一支。具体赵大彪当年投海殉国的祖上是南宋哪位大臣,现在已经不可考了。
这支队伍从逃出村子那天起就倍受折磨,他们曾两次被清军发现,结果便是失去了一半人。余下的人在清兵的追杀和风雨的侵袭下已经人人精疲力尽,然而香山县城却还遥远得很。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累得不行,他们选择在这黄沙河畔的林子里歇上一夜,好回复些力气明日继续赶路。
众人都已睡下,赵大彪却还是强打着精神在林子内外巡视了一番。他的腰间别着一把杀。猪刀,这是逃难时从隔壁屠户家顺手拿来防身的,路上他曾用这刀剌死了一个想要抢他媳妇的清兵。
时已初秋,加上刚刚下过大雨,林子里气温很低,地上也很潮湿。庄户人家舍不得把干净的被子拿出来,怕弄湿被子,所以为了御寒,众人都是相互靠在一起取暖。饶是如此,身上也都被水浸湿,待明日醒来,怕要有不少人要受风寒。
赵大彪强忍住想要生火替大伙驱寒的念头,巡视了一圈,发现没有可疑动静后,这才打着哈欠摸到推车旁就地躺着歇了。他实在是太困了,两条腿也因为连日逃亡肿了起来,脚板底更是磨破了好大一块皮,走起路来生疼。
迷迷糊糊中,赵大彪感觉身上有什么东西盖下,睡开眼却发现是媳妇巧儿将一只麻袋盖在了他身上。
赵大彪心头涌上一股暖意,有些感动的看着媳妇,问她:“娘呢?”
“娘和三嫂她们一起呢。”
巧儿伸手指了指不远处。赵大彪用双臂撑着身子朝那里看了眼,他娘果然和三嫂等人睡在一起。听三嫂的呼噜声,似乎老人家们睡得很香。
赵大彪笑了笑,对巧儿道:“你也睡吧,明天还要早起赶路,这雨停了,咱们若不走快些,鞑子可就追上咱们了。”
“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