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甘夫人名叫甘梅,肤白如玉,刘备曾把一尊三尺高的白玉人放在床头,每晚一边摸着玉人,一边摸着甘夫人,甘夫人却劝刘备不可玩物丧志。于是刘备撤去玉人,群僚们称赞甘夫人为“神智妇人”。这个甘夫人便是鼎鼎大名的阿斗刘禅的生母。
糜夫人,名叫糜贞,是徐州巨商糜竺糜芳的妹妹,是大汉的超级白富美,可惜在历史上,本来是陶谦别驾的糜竺见刘备能成大器,便将妹子嫁给刘备,又倾家荡产资助刘备,刘备可谓是人财兼得,怎奈当时刘备没有得力谋士辅佐,不仅把糜竺万贯家产耗尽,还连累糜夫人在长坂坡投井自杀。
现在甘夫人和糜夫人还跟着刘备在小沛。
魏延未来会有一个精妙计划得到甘夫人和糜夫人。
魏延忽然又想起关羽、张飞的老婆。
关羽有妻胡氏,在桃园三结义之前嫁给关羽,四年前给关羽生下一子,取名关平。关平的身份在正史里确实是关羽的亲生儿子,并非民间传说中的养子。魏延没有看过胡氏,却听说胡氏是幽州人氏,靠近胡地,有些奔放的野性,魏延听说了胡氏的一些传说,对胡氏产生了兴趣。
张飞现在的老婆是谁不重要,毫无名气让人提不起丝毫兴趣,但他在历史上的那个有名老婆夏侯涓,夏侯涓是夏侯渊的侄女,在历史上的公元200年左右,夏侯涓在谯县城外采桑,张飞一见钟情,将十四岁的夏侯涓俘获,夏侯涓后来为张飞生得两个女儿,全都成了刘禅的皇后。后来夏侯霸被司马懿逼入蜀国,刘禅亲自接见夏侯霸,指着自己的儿子给夏侯霸说:“这是夏侯氏的外甥。”夏侯霸因为这个姻亲关系,得到刘禅重用,官至车骑将军。
而夏侯涓现在就在魏延府中,给黄月英当侍女。
魏延现在做的一切,论公是为了大汉民族的长治久安强国富民,论私是为了报那一世的仇恨,为了保全自己的妻女,为了丰富自己的后宫。
只讲“天下为公”,就未免太过无聊,因为魏延太过了解人性里的丑恶,做一个大公无私的救世主是不会有好下场的,也许就要像曹操那样,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让天下人负我。
魏延现在除了训练军队、完善各项制度并付诸实践外,就是陪着美妻娇儿享受天伦之乐,并没有多少军事行动,因为水军还没有训练完备,而他已经决定先平灭北方,再去打荆州。
所以他在等待,等待插手豫州的最佳时机,等待插手冀州的最佳时机,只有他们内部动乱起来,魏延插手进去,才能事半功倍地得到最大的收益。
在最佳时机没有到来之前,魏延还是按兵不动静观其变为好。
第419章 【如何培养孩子】
每一天的晚上,魏延一家人都围坐在一起,饮茶聊天。
魏延抱起儿子魏昌,他已经二个多月,眉目已经渐渐长开,长得有点像黄月英,秀眉凤目,猛然看上去像个女孩,魏延有些不喜欢这孩子的男生女相,担心是无福之相。
黄月英劝慰道:“夫君,孩子再长大一点,相貌还会有变化,有很多孩子小时候长得像母亲,后来长着长着就更像父亲了,夫君你无需多虑。”
魏延想起穿越前那一世一个朋友家的小孩,当他满月时看起来就是一个小女孩,跟他妈妈彷佛是同一个模子里出来的,可当他满周岁时却看起来跟他爸爸一模一样,魏延便释怀了。
论相貌论身体,魏延绝对称得上天下无双的赞誉,他的老婆们都算得上倾国之色,所以以后小孩子的外形都可以放心,魏延不能放心的是他们的内在,虽然魏延算不上愚蠢,他的几个老婆也个顶个的聪慧,可若是跟曹操、卞玉儿这对夫妻比较,魏延就有些自叹莫如。
在优生优育这一点上,魏延非常佩服曹操,曹操的儿子虽然在综合方面没有超过曹操的,但在各自的领域都有非凡的成就。
曹丕作为帝王,心胸狭隘,睚眦必报,折辱臧霸、张绣、于禁、曹洪等人,排挤同宗,重用被曹操戒备的司马懿,屡次拒绝刘晔等大臣的劝谏,跟他老子比起来差远了,但他勉强算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在他任内,缓和了其他士族与曹氏的关系,并在士族支持下,成功篡汉立魏,他修复了洛阳,营建五都,继续发展屯田制,施行谷帛易市,稳定社会秩序,曹丕后期,魏国国库充实,累积巨万,基本解决战争造成的通货膨胀问题。曹丕在政治上颇有手腕,但在军事才华上远不能和父亲曹操相比,三次统领大军南下讨伐东吴都没有取得战果,但他派遣军队大破羌胡联军,平定河西之地,多次击败鲜卑骚扰,巩固北疆边防,又遣使复通西域,继承了东汉在西域的统治,并设置了西域长史府。
曹丕作为三曹之一,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写的《燕歌行》是历史上最早的七言诗,他所著《典论?论文》,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题论文,“建安七子”的称谓便来自此文,曹丕作为文学评论家,有劈山之功。曹丕的文章虽无法与父亲较量雄奇慷慨,但也能自成一家。
此外曹丕善击剑骑射,好博弈弹棋,在《典论》的自叙中更自诩其非凡箭艺,能“左右射”,可谓文武兼备。传闻曹操认为时下兵荒马乱,教曹丕学射箭,曹丕六岁时学会射箭,曹操又教曹丕骑马,曹丕八岁时学会骑马。
曹植的辞赋里,有着最华美的藻翰、最丰润的意象,不仅时人咸瞠乎其后,放眼千年,亦难逢敌手。人们习惯于将曹植想象成一个文弱的诗人,牢骚满腹,只知整天与几位脾性相投的朋友饮酒谈天,这其实是一个错觉。文武全才,这是曹操培养儿子的基本方向,曹植虽不及曹丕那么擅长击剑、摔跤、射猎,但沙场上的志向也是不输壮士的。如果当年带兵去合肥与孙权打仗乃是迫于父亲命令的话,后来屡次三番地向曹丕、曹丕死后又向魏明帝曹睿写出《求自试表》,则明显表达出曹植体内亦有一股效命沙场的胆气。
曹彰,武艺惊人,或许竟可与许褚、典韦一流悍将比试一番。他不仅擅长射箭骑马,臂力过人,尤其还有一段“手格猛兽”的传奇经历。曹操对这位“黄须儿”自也欢喜非常,但仍不忘提醒他:“你不知道念书,只知乘马击剑,此匹夫之能,算什么本事。”遂亲自圈选了若干经典,让曹彰读去。曹彰蛮不情愿,私底下常对人抱怨道:“大丈夫当横行四海,效法卫青、霍去病,带十万兵驰驱沙场,焉能在家里作一介博士。”曹操后来就给了曹彰机会,曹彰作为骁骑将军带兵镇压代郡乌丸的叛乱,大获全胜。
曹冲,有可能是曹操儿子中最出色的一个,不仅最聪明,还最仁慈。曹冲天生夙慧,洞悉世情,极富同情心,曹操对他宠爱有加。曹冲的死,也许是曹操平生遭到的无数次打击中最惨痛的一次。当时曹丕在一边劝父亲节哀,曹操脱口说道:“这是我的不幸,你的大幸。”曹丕做皇帝后有一次仍心有余悸地承认:“假使仓舒(曹冲字)在,这皇位轮不到我来坐。”
考虑到子女的教育问题,魏延就以曹操为榜样,他反复思考过曹操是如何把几个儿子教成才的,因为跟曹操比起来,袁绍、刘表、刘备的儿子不过是蠢猪,曹丕、曹植、曹彰、曹冲四兄弟各有所长,固然跟曹操天才的遗传分不开,更与曹操独到的教育子女的方式分不开。
一方面,曹操对于儿子们要求严厉,尤其是对曹丕、曹植、曹彰几兄弟,自小就带领他们骑马射箭,南征北战,练得一身精湛的武艺;另一方面曹操还培养他们通晓音律,著诗写赋,铸就了“三曹”在某个国度文学史上的地位。更可贵的是,曹操还以积极的心态去教育孩子,不断称赞孩子的能力,努力开发他们的潜能。邺城铜台的登台作赋,年仅十九岁的曹植一挥而就,率先完成《登台赋》,曹操阅后赞叹不止,令曹植备感鼓励。东吴送来一只大象,曹操询问部下如何称象,年方六岁的曹冲就直抒己见,曹操非但加以阻止,还夸赞万分,并一一照办,令曹冲一举成名。且不论辞赋的好坏或称象的方式是否可行,曹操对孩子的积极鼓励是非常值得魏延学习。其实,曹操不仅对嫡亲子赏识无比,对于养子何晏和秦朗等也是宠爱有加,令其才华备受肯定,可以傲游诸侯间而无尤。
曹操的赏识教育,就是父亲通过亲切的言语、体语表示来传达对孩子的热切期盼,令孩子在不断的积极鼓励之下,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魏延也准备这样教育孩子。
魏延对子女的教育,也推崇孔子所说的“有教无类、应材施教”,魏延准备根据孩子们的兴趣来培养他们,不管他们的兴趣显得有多么地不务正业,魏延都愿意依着他们的性子去培养他们,竭尽所能把他培养成本行业最好的人才,即便有孩子想去种地,也要培养他成为大汉最好的农学家。
魏延期望自己的子女里面能出几个带兵打战的武将,有几个能出谋划策的谋士,有几个能治理一方的政治人才,有几个做贸易的经济人才,有几个文采斐然的文人墨客,如此这般类推。
魏延反复教导孩子们:“你们将来只有一个人会继承为父的权位,这并不代表其他人都是没用的,在为父心中,你们每个人的地位都是一样重的,只要你们每个人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能够做到大汉最好,做到你们领域的王者,不管是做文官也好,作武将也好,做儒生也好,做商贾也好,只要你们能够在本领域做到至尊王者,你们就是为父的骄傲!”
魏延对孩子们的期望就是,不管你做什么,都一定要做到最好,努力做到所在领域的王者。
魏延对子女的教育方式虽受曹操启发却胜于曹操,魏延“因材施教”的教育,给孩子们多一些发展的门路,应该能够避免那种“九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