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之文豪崛起-第1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中华文明是独一无二的,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这种奇迹的诞生绝非偶然,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和历史文化根源:第一,历史上,华夏族人口的迅速扩张,对周边其他民族构成极大的张力,人口增长绝对是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因素。华夏族的先民来自于河南陕西一带……”

    汤因比听不懂中文,只能由罗家伦给他翻译。听着听着,汤因比就把周赫煊引为知己,引为讲课的内容跟他的思想非常接近。

    废话,能不接近吗?那就是汤因比的原著。

    当然也有不同,汤因比分析中华文明时,观点比较狭隘,而且趋向于保守。他认为夏朝属于传说,商朝和周朝虽然有甲骨文为证明,但并不意味着已经形成政治统一和政治实体的国家。所以汤因比得出结论,中国真正的国家历史起源于秦汉。

    做为中国人的周赫煊,自然不会认同这些观点,所以他抄书的时候做了许多修改。

    不过汤因比的观点非常有意思,他觉得先秦诸子百家,是中华文明思想最灿烂的年代。而秦汉的大统一,阻断了中华文明的精神上升通道,同时又确保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性。

    他认为秦汉以后,“统一”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仿佛只有这样才安全,而分裂就恍如世界末日。思想僵化和政治统一的中国,虽然不断被分裂动乱所打断,但打断后仍旧会得到修复。“大统一”的修复现象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甚至在极为漫长混乱、以至传统上认为无法修复的中间期过去后,中国仍然会恢复统一。

    这种说法很有道理,但必须加以补充。

    在周赫煊看来,中华文明的大统一思想,萌芽于先秦时代。殷商甲骨文的卜辞,就已经反映出一统天下的意思。孔子作《春秋》,也主张大统一,强调统一于周礼。《公羊春秋》更是进一步阐发孔子的大统一思想,最后被独尊儒术的董仲舒继承,成为后世不可违逆的观点。

    汤因比认为孔子是保守主义者,没想过要统一中国,这个说法周赫煊并不认同。

    一堂课结束,周赫煊正准备走出教室,汤因比却已经提前进来了。

    “周先生你好,我是阿诺德汤因比。”汤因比笑着自我介绍。

    周赫煊明显愣了一下,随即笑道:“你好,很高兴认识你,汤因比先生。”

    汤因比说:“刚才听了周先生讲课,许多观点跟我不谋而合。你是什么时候开始研究世界文明的?”

    周赫煊狂汗道:“撰写《枪炮、钢铁与细菌》时。”

    “那是你的最新著作吗?”汤因比惊讶道。

    周赫煊点头说:“去年开始撰写的,法国的一家出版社,已经在进行翻译了,可能近期就会在欧洲出版。”

    “那真是太好了,我一定会拜读。”汤因比道。

    罗家伦做为清华校长,没有放过这次好机会,他建议道:“两位都是世界闻名的大学者,不如就在这间教室里,进行一次历史学界的高端对话吧,让学生们有幸聆听大师的思想碰撞。”

    汤因比笑问:“可以吗?”

    “当然。”周赫煊说。

    教室里的学生顿时轰动起来,幸好民国时代没有手机,否则估计他们都在打电话呼朋引伴了。

276【论宗教】

    汤因比做为一个史学家有多伟大?

    后世西方学者甚至将他与爱因斯坦、罗素等人并列,把《历史研究》此书誉为“二十世纪精神史上最重要事件之一”。

    《历史研究》主要讲的就是文明,以及文明的产生、发展、衰落、解体和灭亡。书中的许多观点,对于后世的高中生、大学生来说属于常识,但放在20世纪却具有开创性意义。

    总的来说,以前史学家研究的历史,都属于微观历史,单独研究某个时期、某个朝代、某个国家。而汤因比却开创了宏观历史研究,把整个人类历史看做整体,从哲学角度揭示它的本来面目。

    事实上,周赫煊之前抄的那本《枪炮、细菌与钢铁》,严格来讲也属于宏观历史学著作,只不过研究方向偏于人类学和社会学。

    此时两人坐在讲台上,清华校长罗家伦坐在第一排,亲自担任他们的对话记录员。而学生们也一个个拿起纸笔,聚精会神的聆听两位大师的对话。

    周赫煊笑着说:“汤因比先生,我刚才讲课的内容,叫做《人类文明史》,受到了你关于《历史形态》一系列论文的启发。”

    “非常荣幸,”汤因比说,“事实上,我在六年前就开始思考文明问题。不过由于太多事情耽搁,直到去年才动笔,周先生的某些观点比我要成熟。”

    周赫煊直言不讳地说:“汤因比先生,你在论文当中所阐述的文明形态,或者说历史形态,我并不完全赞同。”

    “噢,为什么?”汤因比好奇地问。

    周赫煊道:“你阐述文明形态史观时所用的论据,主要来自于西方历史,特别是希腊历史。我承认你的论述很精彩,但你把古希腊、古罗马和西方世界的特殊经历、以及发展道路,当做所有文明的普遍发展规律。再通过这种发展规律,来研究解释其他文明,我觉得有些说不通,你忽视了每个文明的特性。”

    “不不不,”汤因比坚决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他说,“我们研究历史文明时,应该抛出个性,去探究文明的共性。”

    “文明当然有共性,但你把西方文明的某些特性当成了所有文明的共性,”周赫煊笑道,“恕我直言,你的立场其实是西方中心论,西方文明代表了文明的发展历史,这是非常偏颇的做法。”

    汤因比没有生气,说道:“请举例。”

    周赫煊说:“比如你的统一宗教理论,我不认为中国有什么统一宗教。”

    “佛教不是吗?”汤因比反问道。

    “当然不是,”周赫煊笑着对台下的学生说,“你们有哪些信奉佛教的?”

    清华如今还属于教会学校,由美国庚款扶持创办,罗家伦正在努力把清华转变为国立大学。

    既然是美国扶持的教会大学,那么英语就属于必须掌握的语言,在场所有学生都能听懂他们在聊什么。听周赫煊用英语一问,信奉佛教的学生立即举手,结果只有稀稀拉拉七八个。

    周赫煊说:“看到了吧。”

    汤因比道:“科学的发展,必然导致很多人放弃宗教信仰,但在古代中国,佛教确实属于统一宗教。”

    “不然,”周赫煊分析说,“在我看来,如果中国真有统一宗教,那也只能是儒教。儒家发展到后来,已经具有一定的宗教化特征,不过始终似是而非,并未传统意义上的宗教。”

    汤因比说:“不管如何,中国社会仍保留着很多佛教思想,比如善各有报、转世轮回,这正是儒教做为统一宗教的证明。中国和欧洲不同的是,中国的统一宗教没有教会,但从影响力来讲,佛教符合所有统一宗教的特征。”

    “中国人永远不是笃诚信徒,”周赫煊笑道,“汤因比先生,你可以去找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把他带到道教的庙宇中,你看他会不会对道教神灵烧香磕头。”

    汤因比解释道:“佛教在传入中国后,进行了很大的本土化改革,它实际上属于多神教。所以佛教信徒跪拜其他神灵,这并不能否认佛教在中国曾是统一宗教的事实。”

    周赫煊没有辩解,而是问:“汤因比先生,你听说过三教合一吗?”

    “三教合一?”汤因比有些疑惑。

    周赫煊说:“按照我的理解,中华文明的特质,在于它强大的包容性。无论是文化、科学、宗教,不管这些外来物有多强,到了中国最终都要本土化,并且被包容吸收。中华文明的核心精神是‘天人合一’思想,这是研究中华文明的大前提,它起源于西周时期,记载于《易经》当中,是中华文明数千年来的发展总纲。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都遵循这个思想原则,只不过各自的态度和追求不同。以至于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必须符合这一思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禅宗。”

    汤因比知道天人合一,他对朱熹、王阳明等人物也有所研究,但却不认可天人合一是华夏文明的核心思想。他没有立即反驳,而是问:“那什么又是三教合一呢?”

    “佛即是道,道即是儒,儒也是佛,”周赫煊笑道,“三教合一思想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到了宋元时发展壮大,到清朝时已普遍被中国人所接受。或者说,是潜移默化。不管是程朱理学,还是阳明心学,这些儒家学派发展到最后,里面都蕴含了大量的佛道思想。宋明理学做为当时的新儒学,摄取了大量儒道哲学思想和基本观念,明清的儒家比道家还要道家,比佛家还要佛家。而佛道两教,也积极或消极的迎合做为主流思想的儒家,最后三教实际上已经合流,共同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真要说起来,中国的统一宗教,实质上是儒佛道三教融合后的怪胎。”

    “周先生,你的这个观点非常有趣。”汤因比笑起来。

    周赫煊说:“中国对于宗教的态度是兼容并收,不管是哪个教派,都必须遵守世俗伦理准则,谁也不可能成为统一宗教。就拿现在的基督教来说,中国有那么多传教士,如果基督教不进行中国本土化改革,那么永远也别想普及推广。最多,也就能保留形式而已,比如中国人采用基督教婚礼仪式,穿婚纱交换戒指对着天父盟誓。又比如大家一起过圣诞节,但这个圣诞节不会具有宗教意义,仅相当于一个狂欢节而已。”

    汤因比有些被说服了,但随即陷入思想混乱,因为他创造的文明史观当中,统一宗教是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如果统一宗教理论无法适应于中华文明,那么有可能,他的其他理论也不适用于其他文明。

277【预言者】

    此时的汤因比虽然已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