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宇宙和生命-第6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不过,当时我并不了解这一点,才会觉得如此意外,如此惊奇,如此有力!

  在我们的传统中,介绍心性必须具足「三真」:真上师的加持、真学生的奉献,以及真

  传承的法门。

  美国总统无法把心性传示给你,你的父母亲也不能,不管是多么有权势或多么爱你的人

  都办不到。只有充分体悟心性的人,拥有传承的加持和经验的人,才能把心性传示出来。

  而身为学生的你,必须发现和不断滋养开放性、视野、愿心、热忱和恭敬心,才能改变

  你整个心的气氛,并让你接受心性的传示的能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奉献」。否则,上师

  也许传示了,学生却认不出来。只有在上师和学生都同意进入那个经验时,才可能传示心

  性:只有在那一种心灵交会中,学生才可能了解。

  方法也是很重要的。几千年来,一再被试验,一再让过去的上师开悟的,就是同一种方

  法。

  当我的上师在我这么年幼时,就出其不意地把心性传示给我,可以说是十分不寻常的

  事。一般来说,都是在学生受过禅修和净心的初步训练之后才这么做。这种训练可以让学生

  的心成熟和开放,进而直接体悟真理。因此,在那个强而有力的传示时刻,上师可以把他对

  于心性的体悟(我们称之为上师的「智慧心」),导引到目前已经根器成熟的学生心中。上

  师只不过是把佛陀的真面目介绍给学生罢了,换句话说,唤醒学生了悟内在的觉性。在那种

  经验中,佛陀、心性和上师的智慧心三者融合为一呈现出来。而学生就在感恩的慈光照耀

  下,毫不怀疑地认识到在学生和上师之间,在上师的智慧信号学生的心之间,目前没有什么

  两样,过去没有什么两样,未来也不可能有什么两样。

  敦珠仁波切在他著名的证道歌中说:因为当下的了悟就是真佛,在开放和满足之中,我

  发现上师就在我心中。当我们了解永无止境的自然心就是上师的本性时,执著、攀缘、哭泣

  的祷告或人为的抱怨都派不上用场了。只要歇息在这个纯真、开放和自然的境界中,我们就

  可以获得浑然天成的自我解脱。当你彻底了解你的心性和上师的心性并无分别时,你和上师

  就永不分离,因为上师与你的心性是合而为一的,总是以它的真面目呈现。还记得我小时候

  看到左顿喇嘛过世的情形吗?当他的上师应请来到他的病榻时,他说:「跟上师之间是没有

  距离的。」

  就像左顿喇嘛一样,当你体悟到上师和你不可分离时,心中就会生起强烈的感恩心和敬

  畏心,敦珠仁波切称之为「知见皈依」。这是从看到心性的知见而当下产生的恭敬心。

  此外,蒋扬钦哲仁波切还时常在教我佛法和替我灌顶时传示心性给我,后来,我也从其

  他上师接受到心性的传示。在蒋扬钦哲仁波切圆寂之后,敦珠仁波切非常疼爱和照顾我,我

  当了他好几年的翻译员,因而开启了我人生的另一个阶段。

  敦珠仁波切是西藏最有名的大师、神秘家、学者和作家,我的上师蒋扬钦哲仁波切经常

  提到他,赞美他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大师,也是莲花生大士在这个时代的化身。因此,虽然我

  不曾亲近过他,却非常尊敬他。在我的上师圆寂之后,我年方二十出头,有一天,我前往喜

  马拉雅山中的卡林邦(Kalimpong)去拜见敦珠仁波切。

  在我到达他的寺院时,他一位最早期的美国学生,在那儿受教,因为没有好翻译来说明

  心性的教法,她正为此苦恼。敦珠仁波切一看到我进来,就说:「噢!你来了。好得很!你

  能帮她翻译吗?」于是我就坐下来,开始翻译。一坐就是一个小时,他的开示无所不谈,令

  人赞叹。我很受感动,也获得很多启示,不禁潸然泪下。我知道这就是蒋扬钦哲仁波切的意

  思。

  不久,我就请求敦珠仁波切对我开示。每天下午,我都会到他的住处,与他共度几个小

  时的时光。他的个子矮小,法相庄严,双手细滑,温柔如女人。他留着长头发,像瑜伽师般

  地扎了发髻;他的眼睛炯炯有神,带着神秘的幽默感。他的声音充满慈悲,柔美而稍带嘶

  哑。敦珠仁波切总是坐在铺着西藏毛毯的矮凳上,我就坐在他底下。我永远不会忘记他坐在

  那儿的模样,向晚的阳光,就从他背后的窗子洒了进来。

  有一天,当我正在跟他学法和修行时,我有了最惊人的经验。过去我学到的一切教法,

  似乎都发生在我身上,周遭的一切物质现象全部消失了,我非常兴奋,喃喃地说:

  「仁波切,……仁波切……发生了!」他弯下身来,充满慈悲的脸庞令我终生难忘,他

  安慰我说:「没有关系……没有关系。不要太兴奋。它终究既不是好也不是坏……」惊奇和

  喜悦让我浑然忘我,但敦珠仁波切知道,虽然美好的经验是禅修过程中很有用的里程碑,但

  如果有任何执著,它们就会变成陷阱。你必须超越它们,进入比较深层而稳定的根基:他充

  满智慧的话语,就将我带到那个根基。

  敦珠仁波切以他的教法,一再启发学生体悟心性;他的话点燃真切经验的火光。多年

  来,每天他都会教我心法,这种教授方法称为「指出」法。虽然我已经从我的上师蒋扬钦哲

  仁波切学到重要的教法,在我心中播下了种子;但施肥灌溉、让它开花的却是敦珠仁波切。

  当我开始传法时,是他的典范启发了我。

  心与心性

  生和死就在心中,不在别处,这种教法至今仍具有革命性的佛教智慧。佛教认为心是一

  切经验的基础,它创造了快乐,也创造了痛苦;创造了生,也创造了死。

  心有很多层面,其中的两个比较突出。第一是凡夫心,西藏人称为sem。有位上师如此

  下定义:「拥有分别观念,拥有相对观念,会执著或拒绝外物的心,就是凡夫心。基本上,

  它会与一个『其他』相结合,与『某种事物』相结合,有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对待关系。」

  sem是散漫的、相对的、思考的心,凡夫心只能与一个投射的、假想的外界参考点互相作

  用。

  因此,sem就是会思考、谋划、欲求、操纵的心;会暴怒的心;会制造和沉溺于负面情

  绪和思想的心;必须持续以分割、构思和凝结经验等方式才能肯定、确认其「存在」的心。

  凡夫心不停在改变,也始终受到外在因素、习气和制约行为的影响,上师们把sem比喻为风

  口的烛火,被风吹来吹去,无法稳定。

  从某个角度来看,sem闪烁不定、执著、不停地干预别人的事;它的能量都耗费在向外

  投射上。有时候,我把它想成墨西哥的跳豆,或在树枝间不停跳动的猴子。然而,从另一个

  角度来看,凡夫心却有一种错误而迟钝的稳定性;一种模糊而自我保护的惰性;一种习气深

  重像石头般的顽冥不灵。sem像诡计多端的政客那么机巧,疑神疑鬼,不相信别人。蒋扬钦

  哲写道:「擅玩欺骗的游戏。」我们就是在这种混乱、迷惑、没有规律、反覆无常的凡夫心

  作用下,不停地变化和死亡。

  另外,我们还有心的本性,也就是心的底蕴,是永远不受变化或死亡所触及的。目前,

  它就隐藏在我们的心中,在sem中,被我们急速变化的心念和情绪所蒙蔽。就好象一阵强风

  可以把云吹走,露出光芒四射的太阳和广阔的天空,在某些特定的情形下,某种启发也可以

  让我们揭开且瞥见这种心性。这些灵光一现固然有许多深度和程度,但每一种深度和程度都

  可以带来某种了解、意义和自由,因为心性就是了解的基础。西藏语称为我rigpa,是指当

  下明智、清晰、辉煌和觉照的本觉。它可以说是知识本身的知识。

  请不要误以为心性只有我们的心才有,事实上,它是万事万物的本质。我们要一再地强

  调,体悟心性,就是体悟万事万物的本质。

  历史上的圣人和神秘家,用了不同的名词来修饰他们的开悟境界,给予不同的面目和诠

  释,但基本上,他们都是在经验根本的心性。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称为「上帝」;印度教徒

  称为「我」、「湿婆」、「婆罗门」和「毗湿奴」;苏菲教徒称为「隐藏的性质」;佛教徒

  则称为「佛性」。所有宗教的核心,都肯定有一个基本的真理,而这一生就是演化和体悟这

  个真理的神圣机会。

  我们一提到佛陀,自然就会想到乔达摩·;悉达多太子,他在公元前第六世纪开悟,也在

  整个亚洲传示百万人口修持精神之道,即现在的佛教。不过,佛陀还有一个更深远的意义。

  任何人只要从愚痴中完全觉悟,并打开了他的广大智慧宝藏,都可以称为佛陀。佛陀就是彻

  底根除痛苦和挫折的人,他已经发现了恒常不死的快乐与和平。

  在这个多疑的时代里,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种境界似乎就像幻想或梦境一般,是我们所

  无法企及的。我们必须牢牢记住,佛陀是一个人,与你我无异。他从来不说他是神,他只知

  道他有佛性开悟的种子,而且任何人也都有佛性。佛性是每一个生命体与生俱来的权利。

  我常常说:「我们的佛性,就像任何一位佛的佛性那么好。」这是佛陀在菩提迦耶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