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宇宙和生命-第1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秘鲁的人像与多冈人的天文知识透露了古人关于探索天空的知识与技术,比起我们来很可能是毫不逊色的。让我们继续往下看─有关古人对于飞行技术的掌握。

  飞行

  中国古书上曾记载古人造出飞行工具,这个人就是被后人尊为工匠始祖、春秋战国时代的鲁班。《墨子·;鲁问》中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三日不下。”意即这只像鹊的飞机能使他在空中持续地飞行三天。而为了在战争中担任侦查的任务,鲁班也曾造了个大木鸢,如《鸿书》中记载:“公输般为木鸢,以窥宋城。”除了侦查机,鲁班还造了个客机。唐朝《酉阳杂俎》记载鲁班远离家乡做活,因为念妻心切,于是做了一只木鸢,只要骑上去敲几下,木鸢就会飞上天,他就搭乘着木鸢飞回家会妻子,隔日再回去工作。

  关于木鸟的记载,在西方也有一个有趣的例子。一八九八年,在萨卡拉(Saqqara)的古埃及陵墓内,法国考古学家Lauret发现了一个木鸟工艺品,测定制造的时间约公元前二○○年。由于人类在一八九八年还不知道搭乘飞机在天上飞的滋味是什么,于是它被标上木鸟一词后,静静地躺在开罗(Cairo)的博物馆里长达七十余年,乏人问津。一直到一九六九年,热中于制造模型的埃及医生Khalil Messiha发现了它,这只木鸟让他想起制造模型飞机的经验。他想:这不单纯是一只鸟。它和一般鸟不同,没有脚、也没有羽毛,而且没有水平的尾羽。反而它的尾端却是直立的,并且有翼面的横切面(airfoil cross…section),均符合了飞机的制造条件。后来他依照相同尺寸去复制一只一样的鸟,虽然不知古埃及人怎么施力让它飞的,但医生用手射出后,发现确实能飞行。

  开罗博物馆里收藏了一只在古埃及陵墓内发现的木鸟,据实际研究,它不但能飞行,并且与今日滑翔机有相同的比例(图片提供:Dawoud Khalil Messiha)

  后来的科学家发现这个模型与现今一种推进式滑翔机有相同的比例。这类滑翔机几乎靠着自身就能保持空中飞行,甚至加个小引擎即能使它保持每小时四十五到六十五英哩(七十二到一○五公里)的速度,并能负载很大重量的物品。依古埃及工匠们在建造东西前先做模型的习惯来看,这只木鸟极有可能像是鲁班的木鸢一样,作为古埃及人的代步工具了。 

  现代人类对于飞行的发展研究大约有二百年的时间,在一九○三年由莱特兄弟完成人类的第一次自由飞行后,才真正确立了飞行理论的基础。而鲁班、古埃及人似乎早在这之前就已经掌握类似的理论了,这些发现提醒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人类文明发展的推论,古人知识的发达或许超出我们所知道的程度。接下来的一个发现让人更为吃惊,它透露出古人的活动范围可能超过了天空,甚至远到大气层外的太空。

  空照地图

  西元一九五九年,美国成功地从人造卫星接收到第一张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虽然这张照片的效果不尽理想,却是人类第一次以科学的方法从一万七千英哩的上空观察我们居住的地球。之后,许许多多的科学研究也开始大量的使用卫星照相技术,在其中的一次地理观测中,有了相当惊人的发现。 

  科学家们将照相机装在开罗上空飞行的太空船,从上而下俯摄。当照片冲洗出来,就看到这样的一幅画面:由于照相机的镜头正对着这一区域,因此以开罗为中心,方圆五千哩半径内,一切事物都维妙维肖地复制在上面。但是,自中心点游目四顾,陆地和平原的景象,就逐渐变得模糊弯曲起来。这是因为地球是球形的,距离中心点越远,这些景象就越向下倾斜。拿南美来说,地形就变得非常古怪狭长。相同的景象也发生在太空人从月球上所拍摄的照片。可是当科学家们把这些卫星照片拿来与一张土耳其的古代地图做比较时,却发现地图中绘制的内容与卫星照片所呈现的几乎相同。南极的山脉数百年来是被冰雪封闭着的,而现代科学家在一九五二年靠回声仪的帮助才发现它完整的地理位置,而在这张古地图上,却已经清清楚楚地描绘出来。另外,美洲与非洲大陆的轮廓和经纬度也相当地精准。然而,这张古地图却是由一位土耳其海军司令雷斯,在十六世纪初拼凑多张远古地图后绘制成的。 

  十六世纪土耳其海军司令雷斯从多张远古地图拼凑出一张与现代卫星拍摄的照片非常相似的地图

  以开罗为中心模拟雷斯的地图(图片提供:Adventures Unlimited Press)

  这项惊人的发现引起了科学家们相当大的兴趣,经过进一步研究后得到的结论如下:1。这张地图是由六张远古流传下来的原始地图所拼凑而成的。2。这些原始地图的绘制技术应该与我们现今所认识的平面几何技术相同,至少是具有相同能力的技术。3。地图的绘制应该是以埃及开罗为中心发展而成的。从这些发现我们不难看出雷斯所握有的原始地图,是需要具备和我们今天一样进步的技术才有可能绘制的。而十六世纪之前的人类拥有的只不过是航海技术,对于空照技术是根本无法想像的。到底我们的祖先使用了何种技术完成了这么精确的地图呢?或许他们曾经在太空中活动过? 

  由二十亿年前的核子反应堆想到的

  法国有一家工厂于1972年时从非洲加蓬共和国一个叫奥克洛的地方进口铀矿石来使用,他们惊讶地发现,这批进口铀矿石已被人利用过了。因为这批铀矿石的一般含铀量相当低,和我们现有的核反应堆的废料几乎相同。这个发现,震惊了全世界,并吸引了世界上各国的科学家们来到奥克洛进行研究。研究的结果表示这是一个古老的核反应堆,由六个区域约五百吨铀矿石构成,输出功率估计为一百千瓦。这个反应堆保存完整,结构合理,运转时间长达五十万年之久。更令人讶异的是核反应所产生的废物,并没有扩散,而且局限在矿区周围。如果按现有的核子反应技术来看,这个反应堆的布局要比现在高明许多。

  经地质考证,奥克洛铀矿成矿年代大约在二十亿年之前,成矿后不久就有了这一个核反应堆。这样的研究结果使得科学家不得不认真思考史前文明的存在是可能的,也就是说这样一个精密的核反应堆是属于前几次人类时期的文明产物。

  我们知道在现阶段人类对于原子技术的掌握也不过是这几十年的时间,这样的一个发现说明了在二十亿年前很可能已存在着一个具有超越现代科技的文明,并且利用核反应的技术非常进步。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如果这个假设成立,一个具有先进科技的人类文明为什么无法将这些科技留下来,反而是无端的消失,只留下一堆废墟?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这一个发现呢?二十亿年前到我们本次人类文明的开端──石器时代,这之间的空白时期又发生了什么? 

  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些史前文明的遗迹,我们自然不会去深入研究,就无从得知这些文明为何无法延续下来,更不会知道她们灭亡的原因。还有,我们现在科学发展的路线是否正在重复着上一个文明时期的路线呢?这条路线是否正确?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非洲加蓬共和国具二十亿年历史的奥克洛铀矿的位置

  考古与神话

  还记得上帝造人、女娲造人、盘古开天或是诺亚方舟的神话故事吗?当“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说法取代神造人的说法后,这些故事逐渐地被我们淡忘了,或是被当成古人由于对大自然现象缺乏科学的理解所产生的奇想。但是神话的本质是什么呢?从许多古代出土文物和典籍显示,不论东方或西方,古人是相信、崇敬神的,遵守着神所教导的道理(神话)做人处事,薪火相传。然而到了后来,神话的内涵不被后人理解了,人们就渐渐地认为神话仅仅是一种飘渺的想像罢了。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走入古老的神话研究,获得了别于以往的理性研究成果。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山海经》

  在中国,有一本非常古老的书叫《山海经》,作者与年代已不可考,一般认为是尧舜时代的大禹、伯益所作。书中记载的远古时代的讯息非常丰富,包括山名五百五十座,水流三百条、神灵四百五十个、历史人物一百多个、邦国一百多个、动植物一百八十多种……。全书分成山经部分的《五藏山经》与海经部分的《海外四经》、《海内四经》、《大荒四经》与附录海内经短篇。

  当现代人提到《山海经》时,都会将它归类到无法理解的神话范畴里。但是从历史上来看,古人的想法和我们非常不同,对它有很高的评价。例如《汉书·;艺文志》认为它是一本地理博物之作。在东汉王景治水时,汉明帝还赐他《山海经》,显示它具有相当的实用价值。《隋书·;经籍志》则列在史部地理类。

  看来《山海经》很可能不是古人奇发异想的创作,反倒蕴藏了许许多多的智慧,只是在我们越来越难理解它的意涵时,才将它当成是古人的想像了。如果能够解读它,或许就会像当代学者王红旗与孙晓琴在他们合作绘出的画(高五·;四米,宽七·;八米的《帝禹山河图》)中看到的是一片非常广阔的景象。

  学原子物理的王红旗在七○年代中期偶然看到《山海经》,就被深深的迷住,但同时也对里边的内容有着许多疑问。经过二十年的潜心研究,他逐渐地理出头绪,特别是《五藏山经》这部份。他认为四、五千年前的大禹时代,曾有过一次大规模的地理考察测绘工程,不但绘出地图,并撰写了地理考察报告。《五藏山经》就是那次的考察报告,然而地图已经失传。

  从《五藏山经》所描述的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