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渺无痕了!
“诗无达诂”,这首意境朦胧的诗更是如此。我们尽可以用自己年轻的
心去贴近青年诗人善感而忧郁的心灵,去体会诗的主题:是感叹美好生活的
不可求,还是表达对人生、对理想的一种了悟,抑或只是抒发一种情绪?也
许都是,也许都不是,只要你品味出了诗中流动的美,感染了那种梦般冥想
的情绪,心中默默有种感动,你就可自托为《扇》的知音了。
何其芳曾在《你若是》一诗中这样唱道:“你若是用眼睛凝视我的心/
你会惊讶,我满心的忧郁之云/但你若是/也用心来相视,你就会看清/有颗十
九岁的欢乐的核仁。”何其芳早期的诗真像“一湾小溪流着透明的忧愁”,
带给我们梦的怅惘和心的追寻。
香港著名文论家司马长风曾这样盛赞这首《扇》:“有如蝴蝶的彩翅,
无声的翩翩而飞。从艺术说这是圆熟的苹果,色、香、味都那么怡人。”让
我们插上心灵的翅膀,去追寻这首诗浑然天成的美感吧。
(宋媛)
义勇军
田间
在长白山一带的地方,
中国的高粱
正在血里生长。
大风沙里
一个义勇军
骑马走过他的家乡,
他回来:
敌人的头,
挂在铁枪上!
1938 年作
打在你心上的鼓点
——《义勇军》导读
义勇军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自发形成的民众抗日武装。后来,其相当部
分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编入东北抗日联军,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
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壮歌。
田间是30 年代涌现出的一位青年诗人。他的许多诗作,比较广泛地反映
了抗日军民的战斗精神和时代风貌。描绘了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
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的坚决反抗与斗争。 1938 年秋,
田间和延安的诗人们发起了街头诗运动,《义勇军》就是田间在街头诗创作
中颇具影响的篇章。
《义勇军》仅有简短的九行诗句。大致可分为二个部分。第一部分“在
长白山一带的地方,/中国的高粱/正在血里生长。”点破了日寇铁蹄淫威下
的中国东北和人民在血雨腥风中的煎熬。
第二部分“大风沙里/一个义勇军/骑马走过他的家乡,/他回来:/敌人
的头,/挂在铁枪上!/”直如一幅大笔勾勒的粗线条的国画,刻画出一个义
无返顾正气从容的抗日战士的感人形象。也给我们描绘了一场只有结局而没
有经过的精彩战斗经历,这位勇敢的义勇军战士也许跟随队伍,也许单枪匹
马;也许一挥而就,也许九死一生;也许刀劈枪击,也许徒手搏斗,总之,
他割下侵略者罪恶的头颅挂在铁枪上,胜利地回到他出发的地方。强烈地表
达出抗日军民对强占我山河屠戮我人民的日本侵略者的切齿仇恨。诗中虽未
重笔绘写义勇军的肖像,而只给出一幅远景图,但是,读罢此诗,义勇军复
仇的快意和胜利的自豪仿佛就写在他脸上。
这首诗提供给我们的画面或许并不色彩斑斓,但却足够的生动。形象地
表达了中华儿女不畏强暴的冲天豪气,宁死不屈的顽强意志,英勇杀敌的坚
定决心和战斗到底的必胜信念。闻一多先生盛誉田间是抗战的“时代的鼓
手”,赞扬他的诗“就是一声声的‘鼓点’,单调,但是响亮而沉重,打入
你耳中,打在你心上。”
(欧秀岚)
手推车
艾青
在黄河流过的地域
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
手推车
以唯一的轮子
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
穿过寒冷与静寂
从这一个山脚
到那一个山脚
彻响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在冰雪凝冻的日子
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
手推车
以单独的轮子
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
穿过广阔与荒漠
从这一条路
到那一条路
交织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1938 年初
满载苦难的手推车
——《手推车》导读
这首诗写于1938 年初,后收入诗集《北方》,1942 年由文化出版社出
版。
1938 年的1 月,艾青从武汉来到战火逼近的黄河岸边,他是第一次踏上
真正冰天雪地的北方土地。当时中国士兵正在浴血奋战,广大的农民也在生
死线上挣扎。北方的黄土地被悲哀的风卷去了生命的绿色,冻结在寒冷与静
寂里。
艾青自己在谈到《手推车》时说:“这首诗是关于北方农村的写景。我
用它来表现北方农民在战争年代的艰苦,凡尔哈仑写农村的破落与城市的触
角,启发了我写中国黄河流域日益增长的苦难。”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阴冷悲苦的图画,像是一首深沉忧伤的歌,在诉说着
北方农民的不尽的悲哀。诗中的感情是沉重的,它不仅是哀伤和悲悯,也不
仅是同情和叹息,而更是一个战士痛切的感情和准备战斗的热忱。这种感情
被诗人深藏于“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和“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
但我们能分明地感受到诗人扼腕的痛楚。这是对民族对人民的黄土地的一种
骨肉深情。
这首诗采用了象征的手法。象征就是在事象的外形与蕴含的观念之间,
或直接或间接地寻求某种内在联系,成为从此一世界到达彼一世界的桥梁。
诗中的手推车已成为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广大北国人民的象征。这个象征
非常贴切,“事象”和“观念”之间有一种血脉般的联系。手推车本来就是
旧社会农民常用的一种运载工具,在荒凉的土地上不停地奔波的形象和农民
苦难的命运有着惊人的相似。寻找象征是一种艺术创造,创造的成功来自于
感情的强度。我们可以想象,当年艾青站在北方的黄土地上,看到深深的如
鞭痕一样纵横交错的车辙,听到手推车发出的病人挣扎一般的尖厉的啸响,
他的心灵该是痛楚地痉挛了,于是民族的、人民的苦难便潮水般涌来。牛汉
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分析到:“首先是有着与祖国同命运的战斗者的情操;其
次是由于个人素质,他对大自然的生灵和土地的苦难有着特别的敏感,这与
他吃大堰河的乳汁和他本人的苦难经历有关,再其次,他有勾勒和塑造感觉
世界的形象的敏感和功力。”由于这一切,使得诗中忧愤深广的寄寓远远地
超出了手推车事象本身,手推车满载着苦难而成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象
征。
诗是由两个意象构成的,一个听觉意象,一个视觉意象,两个意象相叠
加,形象非常鲜明,表达效果非常强烈。两节句式对称,相同的位置上句子
定型反复,形成复沓回环,使得全诗低缓郁结,哀波绵绵不绝。
(邵子华)
北方
艾青
一天
那个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
对我说:
“北方是悲哀的。”
不错
北方是悲哀的。
从塞外吹来的
沙漠风,
已卷去北方的生命的绿色
与时日的光辉
——一片暗淡的灰黄
蒙上一层揭不开的沙雾;
那天边疾奔而至的呼啸
带来了恐怖
疯狂地
扫荡过大地;
荒漠的原野
冻结在十二月的寒风里,
村庄呀,山坡呀,河岸呀,
颓垣与荒冢呀
都披上了土色的忧郁。。
孤单的行人,
上身俯前
用手遮住了脸颊,
在风沙里
困苦地呼吸
一步一步地
挣扎着前进。。
几只驴子
——那有悲哀的眼
和疲乏的耳朵的畜生,
载负了土地的
痛苦的重压,
它们厌倦的脚步
徐缓地踏过
北国的
修长而又寂寞的道路。。
那些小河早已枯干了
河底也已画满了车辙,
北方的土地和人民
在渴求着
那滋润生命的流泉啊!
枯死的林木
与低矮的住房
稀疏地,阴郁地
散布在灰暗的天幕下;
天上,
看不见太阳,
只有那结成大队的雁群
惶乱的雁群
击着黑色的翅膀
叫出它们的不安与悲苦,
从这荒凉的地域逃亡
逃亡到
绿荫蔽天的南方去了。。
北方是悲哀的
而万里的黄河
汹涌着混浊的波涛
给广大的北方
倾泻着灾难与不幸;
而年代的风霜
刻划着
广大的北方的
贫穷与饥饿啊。
而我
——这来自南方的旅客,
却爱这悲哀的北国啊。
扑面的风沙
与入骨的冷气
决不曾使我咒诅;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一片无垠的荒漠
也引起了我的崇敬
——我看见
我们的祖先
带领了羊群
吹着笳笛
沉浸在这大漠的黄昏里;
我们踏着的
古老的松软的黄土层里
埋有我们祖先的骸骨啊,
——这土地是他们所开垦
几千年了
他们曾在这里
和带给他们以打击的自然相搏斗,
他们为保卫土地
从不曾屈辱过一次,
他们死了
把土地遗留给我们——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它的广大而瘦瘠的土地
带给我们以淳朴的言语
与宽阔的姿态,
我相信这言语与姿态
坚强地生活在大地上
永远不会灭亡;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古老的国土
——这国土
养育了为我所爱的
世界上最艰苦
与最古老的种族。
1938年2月4日潼关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北方》导读
1938 年2 月,抗战的烽火逼近了黄河,艾青在古老的潼关写下了这首《北
方》。刊登于《七月》第2 集第4 期,收入1942 年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的同名诗集。
“北方是悲哀”的,这“悲哀”不仅是指大自然的荒凉,也不仅是指土
地和村庄的萧索,而是在历史的沉重和现实的忧患相结合的基础上的,一声
发自生命深处的呼喊!
诗的前三节淋漓尽致地描写了灾难深重的北方,表达了诗人对处于水深
火热之中的祖国的深刻的忧虑,对战乱中的人民的深切同情,蕴蓄在诗人心
底的是对古老中国的无以言说的挚爱。诗人写北方大地的悲哀,写北方人民
的苦难,不是为了诅咒,不是为了逃避,而是为了抗争,是对民族挚爱的一
种表达方式。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