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050-车臣之鉴-第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车臣及前苏联的民族分裂势力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伴随着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开始暴露、膨胀,进而对国家统一构成威胁的。并非巧合的是,这个时期苏联共产党正在从主动到不得不被迫放弃执政党地位。现在,当人们回顾这段历史时,可以肯定地说,这两件事情存在着必然联系,而且是一种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在苏联这样的多民族国家,如果放弃了党对各个民族地区党组织的领导,民族主义就必然泛滥,各民族地区的党组织甚至有可能变成民族党、在野党,最后导致国家四分五裂。    
    苏联血淋淋的亡党亡国过程发生在顷刻之间,其间的主要事件是:    
    1989年至1990年,东欧八个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长期在这些国家执政的共产党或宣布解散,或在彻底改变性质的情况下重组,成为在野党。八个国家的政权无一例外地落在非共产主义政党手中,社会主义制度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重大挫折。东欧的剧变不仅与苏联的改革有直接关系,而且对苏联本身又造成了巨大影响。    
    1989年11月15日,戈尔巴乔夫在全苏大学生会议上首次表示苏联也可以实行多党制。此时,他对苏联共产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威望还充满信心,对共产党在苏联没有任何一个组织能够取代的地位和作用还坚信不移。因此,戈尔巴乔夫认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没有必要依靠宪法去维护。从此,苏共开始了以主动放弃领导权为代价的“改革”尝试。    
    1990年1月20日,叶利钦与莫斯科历史档案学院院长阿法纳西耶夫、莫斯科高级党校校长瓦斯塔科夫斯基等人在莫斯科成立了苏共“民主纲领派”,从此苏共内部分裂成“主流派”、“传统派”和“民主纲领派”三部分政治力量。    
    1990年2月5日至7日,苏共中央召开全会,会上通过了准备提交给即将召开的苏共二十八大审议的行动纲领草案《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行动纲领称苏共仅仅是一个自治的社会政治团体,是一个选择了社会主义的政党。它的最终理想是实现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草案还说,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苏共在社会中的地位,摆脱政治垄断。宣称“苏共将在民主进程的范围内推行自己的政策,放弃任何法律和政治上的优先权。”


第五部分居安思危(4)

    戈尔巴乔夫和雷日科夫在会上分别就多党制的问题发表了讲话。戈尔巴乔夫说,苏共的地位不应依靠宪法强行合法化,应当放弃法律上和政治上的某种优越地位,应当靠在严格限制的民主程序中的斗争来争得执政党地位。雷日科夫说,苏共不能永远垄断权力,它的先锋队地位不能由宪法赐予。    
    戈尔巴乔夫在会上还提出应当修改宪法中关于苏共领导地位的条款;准备实行多党制;建议实行总统制;准备建立各种形式的联邦关系。    
    1990年3月15日,苏联官方公布了戈尔巴乔夫在苏联第三次非常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苏联总统的消息。此外,代表大会还对1977年通过的宪法第6条做了修改,取消了原宪法中“苏联共产党是苏联社会政治制度以及国家和社会组织的核心”的提法,宣布实行多党制。     
    1990年7月2日至13日,苏共在莫斯科召开了第二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通过了中央全会提交给大会的纲领性声明《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通过了新的《苏共党章》以及在各个领域进行全面改革的15项决议。会议对苏共自身进行了改革,其中包括在政治上放弃一切国家职能,在军队、国家安全系统和国家机关中取消党的基层组织;在组织上不再干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任免等。    
    尽管苏共在这次大会上已经主动放弃了几乎所有“特权”,但这种“改革”的步伐仍然与激进派的要求相距甚远。为此,在与戈尔巴乔夫进行了一番辩论后,已经当选为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的叶利钦在大会上宣布退出苏共。    
    戈尔巴乔夫对苏联共产党这种放弃领导权的“改革”,很快就使苏联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从而在1991年引发了旨在维系联盟存在、维系苏共领导地位的“8·19”事件。    
    发动“8·19”事件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很快就被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共同击溃了。8月22日,叶利钦以俄罗斯国家元首的身份签署法令,宣布解散武装部队里的共产党基层组织。第二天,他又宣布查封苏共中央和苏共莫斯科市委大楼,没收全部财产及档案;终止俄罗斯共产党的活动;解散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内务部的苏共党组织;扣押了苏共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普罗科菲耶夫。    
    8月24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同时要求苏共中央自动解散。他还于当天签署法令,禁止苏共在武装部队、克格勃、保安警察和国家机关的活动。    
    8月2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决议,决定暂时停止苏共在全国范围内的活动。这时,一场反共浪潮已经蔓延到各加盟共和国。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宣布共产党为非法组织;摩尔多瓦、格鲁吉亚、乌克兰禁止共产党活动;白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宣布终止共产党活动;阿塞拜疆共产党宣布解散;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亚美尼亚共产党宣布与苏共脱离关系并改换了名称。至此,拥有1500万党员的苏联共产党土崩瓦解,几百万党员宣布退党,大批党的干部一夜之间成为失业者。    
    伴随着苏共的瓦解,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具体时间为:    
    乌克兰:1991年8月23日;    
    白俄罗斯共和国:1991年8月25日;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1991年8月31日;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1991年12月16日;    
    摩尔多瓦共和国:1991年8月27日;    
    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1991年8月31日;    
    塔吉克斯坦共和国:1991年9月9日;    
    亚美尼亚共和国:1991年9月23日;    
    土库曼斯坦:1991年10月27日;    
    爱沙尼亚共和国:1991年8月20日;    
    拉脱维亚共和国:1991年8月22日;    
    阿塞拜疆共和国:1991年8月30日。    
    从这些国家宣布独立的时间可以看出,除立陶宛与格鲁吉亚外,前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有13个是在苏联共产党瓦解的同时或之后,争先恐后脱离苏联的。与此同时,像车臣这样的自治共和国也纷纷提出了独立的要求,其首领杜达耶夫等一批党的高级干部,转眼间就成了给俄罗斯带来深重灾难的民族分裂分子。    
    苏联亡党亡国的教训是沉痛的,它使人想起了中国几代人传唱的一支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原来这支没有任何华丽辞藻的歌曲,包含着如此深刻的道理和寓意;让人们对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而且“核心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导致车臣危机发生的原因很多,所以它带给我们的教训肯定是多方面的。除了上面已经分析到的四个问题外,至少还有四种情况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一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二是牢记小平同志“发展是硬道理”的教导;三是妥善处理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妥善处理与邻国的关系,不能像俄罗斯及格鲁吉亚那样以邻为壑;四是一定要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在这个问题上,俄罗斯的教训是相当深刻的。    
    《车臣之鉴》在意犹未尽中结束了,最后我们要说的是: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俄罗斯人民以巨大的牺牲和代价为我们换来的。诚然,由于笔者水平有限,可能对俄罗斯出现民族分裂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挖掘得还不够全面;对导致这种危机的理论分析得还不够清楚、透彻、详尽。但是,它毕竟是对车臣问题的一次努力探索,相信它的问世能够给我们一些启迪。因为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完成祖国统一,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很可能遇到的问题。


第五部分居安思危(5)

    参 考 资 料    
    1《列宁选集》(1~4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    
    2《斯大林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    
    3《毛泽东选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    
    4《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5月。    
    5《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8月。    
    6《列宁论民族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写,民族出版社,1987年。    
    7《普京文集—文章和讲话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8《世界民族概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6月。    
    9《世界民族与民族问题》,朱在宪、孙运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11月。    
    10《苏联民族—国家建设史》(上、下),(苏联)苏科院历史所,赵常庆、鲁爱珍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11《苏联解体的悲剧会不会重演—普京政权面临的问题》,李方仲著,新华出版社,2000年。    
    12格·萨塔罗夫等著《叶利钦时代》(俄),高增训等译,东方出版社,2002年7月。    
    13魏岷编著《普京传》,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11月。    
    14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编著《国际重大恐怖案例分析》,时事出版社,2003年8月。    
    15杨希钺等编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