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已经出现了帝及帝后尸,也就是说,明明知道帝之所终,为何又言及“不知
所终”呢?确定建文帝逃亡。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清代大学者朱彝尊也持建
文帝“焚死”说的。然而,后来一查考,把建文帝“焚死”与逃亡之矛盾揭
示出来的,正是朱彝尊。上引《明史·恭闵帝本纪》中的这段记载正是承袭
了他所著的《曝书亭集》的。
《明史·姚广孝传》中记载着这样一段史料:“十六年三月人觐,年八
十有四矣,病甚不能朝,仍居广寿寺,车驾临视者再,语甚欢,赐以金唾壶, 
问所欲言,广孝曰:‘僧溥洽系久,愿赦之。’溥洽者,建文帝主录僧也。
初,帝入南京,有言建文帝为僧遁去,溥洽知状,或言匿溥洽所,帝乃以他
事禁浦洽,而命给事中胡等遍寻建文帝,久之不可得。溥洽坐系十余年, 
至是帝以广孝言,即命出之。”根据这段史料,有人提出:一、如果明成祖
朱棣已经得到建文帝真正的尸体的话,那他又何必坐系溥洽以求建文帝之踪
迹呢?二、如果溥洽伪造其说的话,朱棣就应该以妖言罪状诛之,又何必假
借其他事以久系之,而至16 年不决呢?断定建文帝是逃亡了。
有人还持《明史·胡传》中具有神秘色彩的一段记载来发问。
《明史·胡传》载:“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
疑之。”于是朱棣便“遣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

邑,隐察建文帝安在”。胡于外“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
寝,闻蹈至,急起召入。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未至,传言建
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可见,建
文帝下落不明,乃是朱棣的心病。
据此,有人提出,一、如果明成祖朱棣确定火中有建文帝尸的话,那他
为什么还派人到海内外分途遍访建文帝之下落,而历时20 余年呢?二、胡
来见时,朱棣已经就寝、为什么却急不待明日,四鼓乃出,奏对良久呢? 
就第二点,还有人认为,胡遍访后发现建文帝之确切踪迹,并且建文帝此
时亦无意复国,而后隐匿起来了。
近代明清史专家孟森对“焚死”说也持有疑义。盂氏认为,建文之焚死, 
“非真相也!”(参见孟森《明清史讲义》) 
假如建文帝确实未“焚死”,逃匿出亡,他又能隐向何方呢? 
清代大学者钱谦益云:“以文皇帝(指朱棣)之神圣,明知孺子之不焚
也,明知亡人之在外也,”钱谦益还认为,建文帝削发即为溥洽。言下之意, 
建文帝逃亡后隐匿起来做了僧人,“朝于黔而夕于楚”。(《有学集·建文
年谱序》) 
凡此种种,各持一论,那么,建文帝到底是“焚死”、还是逃亡,或是
隐匿为僧呢?他的下落到底如何呢?这确是一大悬案,孰能解之? 
(管国忠) 
注:据新华社上海1991 年1 月17 日电:上海史学工作者、文汇报编辑徐作生考证,建文
帝出亡后,藏于江苏吴县鼋山普济寺内。不多久姚广孝归隐禅寺,在姚的监护下,建文帝隐匿
穹隆山皇驾庵,直到1423 年病殁于此,葬于皇驾庵后的小山坡上。
(施宣圆) 
明景帝是有疾而终还是被害身亡? 
明景帝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次子,与朱祁镇是同父异母兄弟。正统元
年(1436 年),长子朱祁镇即皇帝位,是为英宗。英宗封朱祁钰为郕王。
正统十四年(1449 年)七月,也先发动瓦刺军侵明,宦官王振挟英宗亲
征。结果发生“土木之变”,英宗成为也先的阶下囚,国不可一日无主。留
在北京的众臣请郕王朱祁钰监国,未久即皇帝位,是为代宗,年号景泰。代
宗即位后,对政治、经济、军事等着手进行改革,励精图治,景泰朝出现一
片兴旺景象。景泰元年(1450 年),英宗还京师,尊为太上皇,居于南宫。
代宗虑英宗与外人通谋议,对南宫限制很严,实际上将英宗软禁起来。
景泰八年(1457 年)正月初,代宗生病。十六日夜间,将军石亨、宦官
曹吉祥发动了蓄谋已久的政变。他们在南宫迎出英宗后,即簇拥英宗往东华
门。东华门卫士拒不开门,英宗大声呼曰:“吾太上皇也。”卫士确认是英
宗,遂打开大门。行至奉天门,英宗再次上前叱退守卫。政变人马几乎未受
阻挠,进入皇宫。第二天早朝,英宗重新登上皇帝宝座。这一次政变,史称
“南宫复辟”或“夺门之变”。
英宗重新上台后,改元天顺。他对失去帝位、软禁南宫8 年的生活耿耿
于怀,积恨难消,屡次下诏指斥代宗“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 
神人共愤”。宣布废为郕王。
代宗在病中虽遭此巨变,身体却渐渐康复。不料二月十七日(一作十九

日)癸丑,代宗竟死于宫中。代宗是有疾而终还是被害身亡?史书记载下一, 
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历史之谜。
从《英宗实录》看,代宗之疾,日渐沉重,终于不治身亡。景泰七年(1456 
年)十二月癸亥,代宗因疾不起,遂罢朝贺。石亨至病榻前探视时,见帝病
沉重,即退出与太监曹吉祥谋变,以邀不世之功,从景泰七年十二月癸亥起
至代宗去世,《英宗实录》有近20 处记载代宗疾病状况。
对代宗之死,明代人多有忌讳。李贤《天顺日录》、杨瑄《复辟录》、
尹守衡《明史窃》仅记代宗“薨”,而不言何以“薨”。参看《英宗实录》, 
人们只能得出有疾而终的结论。
陈建《皇明从信录》、《皇明资治通纪》及薛应旗《宪章录》亦不记代
宗死因,但记载了唐妃等殉葬事。
代宗死后,追谥为“戾王”,其生前所营造之昌平寿宫,令拆毁,转葬
于金山(一说西山),与殻渲罟鞣叵嗍簟S⒆诓⒋秃觳舾桑畲阱�
嫔唐氏等殉葬。诸妃中仅一汪妃因曾被代宗所废而幸存。
民国时期,孟森在北京大学讲授明清史,说“郕王薨”并唐妃殉葬事, 
不述郕王死因。
从史书看,只有陆釴《病逸漫记》对代宗的死因作如是记:“景泰帝之
崩,为宦官蒋安以帛勒死。” 
代宗即位后,废英宗原立之皇太子朱见深,而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立为
皇太子,但朱见济在景泰四年死去。代宗卧病之时,群臣请建太子,代宗不
允,说:“偶有寒疾,十七日当早朝,”然十六日“南宫复辟”,十七日早
朝的竟是英宗! 
英宗能有复辟之日、乃代宗贻患而成。英宗以其自身的教训,决定反其
道而行之。二月十七日,代宗病已向愈,英宗为防止再次发生“复辟”、“夺
门”事件,命太监蒋安用帛将代宗活活勒死。为斩草除根,又赐红帛令唐妃
等殉葬。
明成化十一年(1475 年),明宪宗朱见深复代宗帝号,谥景帝。
乾隆十四年(1769 年),清高宗弘历为景泰陵立碑题辞,题辞中说代宗
“子亦随死,终于杀,礼西山,实所自取耳。”认为代宗系遇害身亡。
(华强) 
崇祯皇帝死于何地? 
崇祯甲申(1644 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等率领农民军进入北京,明朝
末代皇帝走投无路,只有以死了却一生。关于崇祯皇帝的死地,历来众说纷
纭,今列主要说法如下: 
一、计六奇《明季北略》
卷二十:“丁未五鼓,上御前殿,与二人手自鸣钟集百官,无一至者。
遂散遣内员,手携王承恩,入内苑,人皆莫知。上登万岁山之寿皇亭,即煤
山之红阁也。亭新成,先帝为阅内操特建者。。。遂自经于亭下海棠树下, 
太监王承恩对面缢死。” 
二、赵士锦《甲申纪事》:“二十二日,贼搜得先帝遗弓于煤山松树, 
与内监王承恩对面缢焉。左手书‘天子’二字,身穿蓝袖道袍、红裤,一足

穿靴,一足靴脱,发俱乱。内相目睹,为予言也。” 
三、李清《三垣笔记》:“上同二人登煤山顶望,逾时回乾清宫。日就
晡,上鱼服出宫门,两出两返,乃命酒,召后、贵人,良娣以下,按掖庭籍
属,被宠御者皆至,慷慨极酣,漏未下三刻,御所佩剑,曰:‘事至此,可
以死矣。’泣数行下。于是皇后先投缳,其余咸引决,稍顾望,辄手剑刃之。
时长平公主被剑断右臂,仆地未死。又唤内官王承恩着靴,带同内官数十人, 
绕城夺门不得,归,遂同承恩对缢煤山古树下”。
四、《中国名胜词典》:“崇祯十七年(1644 年)三月十九日拂晓,李
自成率农民军攻入北京,崇祯帝朱由检仓惶出逃,在煤山东麓的一棵槐树上
自缢身死。” 
五、《明实录·崇祯实录》卷十七:“。。天且曙,仍回南宫,散遣内
员,携王承恩人内苑,登万岁山之寿皇亭。俄而上崩,太监王承恩亦自缢从
死焉。” 
六、《明史》卷三百九《流贼传》:“十九日丁未,天未明,皇城不守, 
鸣钟集百官,无至者,乃复登煤山,书衣襟为遗诏,以帛自缢于山亭,帝遂
崩。”
七、《明史纪事本末》卷七十九:“遂仍回南宫,登万岁山之寿皇亭自
经。亭新成,所阅内操处也。太监王承恩对缢。”此外,夏燮《明通鉴》卷
九十,谈迁《国榷》卷一百、徐鼒《小腆纪年附考》卷四等均与此书记载相
同。
八、之江抱阳生辑《甲申朝事小纪》卷六:“乃回南宫,登万岁山之寿
皇亭,自经于北棂,一云灵寿亭。亭新成,所阅内操处也。太监王承恩面帝
缢殉。” 
九、宋起凤《稗说》卷四:”万岁山又名煤山,居禁城之北,。。建亭
于山麓之中,额曰万寿。地平坦,可以驰射,先朝列庙无有幸者,独思宗岁
常经临焉。上每御是地,辄遣禁军操演,以观其技。。。上宾天日即在万寿
亭中。” 
十、黄云眉《明史考证》第一册:“帝崩于万岁山。”“万岁山,金人
名琼花岛,元至元四年筑宫城,山适在禁中,遂赐今名。”显然,这是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