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1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献时,肯定很多。解放以后,尤其是六七十年代,对西域音乐仍肯定得很, 
虽未明言“西域音乐是唐代新音乐的主体”,但其倾向十分明显。近年来, 
很多研究者认为唐代的新音乐是以西域音乐为主体的,综述其理由在(1)词
兴起于唐的事实可证明。有两种《中国文学史》都在第十三章说道:“词所
以兴起于唐代,是和当时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而繁荣起来的音乐有关。在当
时,西域音乐(胡乐)大量传入中国,曲调繁多,从宫廷到民间都很流行; 
同时,唐代民间乐曲也很发达,故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这种中外音乐都很盛行的情况,有力地促进了词的发展”;“配合词调的音
乐主要是周、隋以来从西北各民族传入的燕乐”。在这些学者看来,产生词
的音乐是以西域传来的为主。
(2)隋代的“九部乐”和唐代的“十部乐”证明西域音乐在唐代新音乐
中占了主要地位。唐代统治者历来都重视大曲。所谓大曲,就是在唐代民歌、
曲子的基础上,继承了汉魏以来清乐大曲的传统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大型歌舞
曲。唐在建国初期,即依隋制在宫廷里设置了燕乐、清商、西凉、龟兹、疏
勒、康国(今中亚撒马尔罕)、安国(今中亚布哈拉)、扶南(束埔寨)、
高丽等“九部乐”;贞观十六年(642 年)又增入高昌一部,改为“十部乐”, 
在宫廷举办的重要庆典或宴会上进行演出。可见,九、十部乐演奏的乐曲,

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音乐创作的大曲和各民族或各国的传统乐曲。另外,从
某些古书的有关记载中也可相互印证。如《新唐书·舆服志》说:“开元来, 
太常乐尚胡曲。”元《法曲》诗说:“女为胡服学胡装,伎进胡音务胡乐,” 
可见西域音乐多么盛行。
(3)史载,唐时西域乐器和乐律盛行于中原,也可说明西域音乐占了统
治地位。比如现存敦煌佛教壁画北壁初唐“东方药师净土变”的歌舞,即其
典型一例。该图中两边是伴奏乐队,中间有四个女性舞者,分为两组,各在
一个小圆毯子上翩然起舞。伴奏乐队共28 人。右侧上席有筝、排箫、尺八、
方响(十六板)、筚篥、琵琶;下席有笛、杖鼓、拍板、䥽,一人似在歌唱。
左侧下席有拍板、贝、鼓三种、笛,一人似在歌唱,一人情况不明;上席有
拍板、筚篥、尺八、笙、竖箜篌、铜䥽,一人情况不明。这个乐队,从其乐
器来看,当为清乐、西凉、龟兹的混合乐队。从乐人的服饰、形貌来看,除
部分汉族乐人外,不少是西域的乐人。中间的舞者,有两人上身赤裸,头戴
宝石冠,头发散开,下身穿宽大的长裙,双臂挽着飘带,在作大幅度的旋转
动作。此图在佛前表演的就是《柘枝》这类来自西域的大曲,音乐自然就成
为主体了。
和这种观点针锋相对,不少学者始终认为:在唐代音乐的成分中,主要
是中原音乐,此外也包含西域音乐等。他们首先对肯定西域音乐主体说的观
点和理由提出了异议:词最初是唐代音乐发展的产物,但它主要是配合中原
乐曲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教坊是政府的俗乐机构,是为封建统治阶
级享乐而设置的,但也是搜集民间音乐并安置、训练乐工以及传播音乐的地
方,而教坊曲可以说是当时最流行的代表最高水平的乐曲。近人根据曲名和
有关文献进行考证,估计在教坊曲中,西域乐曲或具有西域情调的乐曲约占
1/10 强;唐宋词调中大约有80 个出于唐代的教坊曲,其中可以称为西域乐
曲或具有西域情调者,充其量也不过占2/10。在宋代音乐中,西域音乐因素
占的比重更小。因此不能说,词所配合的音乐主要是西域音乐。隋唐的九、
十部乐实际上是宫廷宴会时乐舞表演的节目次序单,目的在炫耀皇帝的“威
德”,不能反映当时整个新音乐的内容;而《舆服志》、《法曲》是描写一
部分贵族阶层的风尚,不能认为从都市到乡村全是这样。至于西域乐器和乐
律的传入,受到了中原人民的欢迎,丰富了演奏的声音,提高了技巧,促进
了音乐艺术的发展,但不能使中原音乐离开自己的传统和基础,而进入另一
种发展轨道,形成另一种体系的风格。
这些学者还进一步论述道: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表明:(1)音乐来自民
间,是人民生活的反映和升华。社会不断地发展,新的音乐就不断地涌现出
来;(2)历代的新音乐都是继承了旧音乐的成就和传统,在新的社会条件下
发展起来的;(3)中国一向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音乐有不同的形式, 
各地区的音乐有不同的地方特点。但就全国规模的发展总趋势看,这些音乐
因素互相接触融合,就产生了以中原音乐为主,概括国内民族特点和地方特
点,或者还吸收外来音乐而成的中国风格。在各个历史阶段,中国风格是有
发展的。从理论上来说,音乐与地理密切相关,不同的地域往往形成音乐上
的不同风格特点,这种情况在古代社会不发展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表现
得尤为明显。中原地区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和音乐遗产,在这种情况下,如
果说隋、唐时代中原地区的广大人民在音乐活动中,把土生土长的反映自己
生活的民间音乐和世代继承的传统音乐都放在一边,而是以西域音乐为主,

那是不可想象的。就乐曲而论,它是不易消失的,虽然因时因地有所改变, 
但其主要部分会长期流传,有的乐曲虽然消失了,但其中某些旋律却被保存
下来,成为新乐曲的一种因素。进一步来说,在中原地区,在某些时期特殊
的局部环境中,有以西域音乐为主的情况;但就唐代形成的整个新音乐来说, 
不是以西域音乐为主,而是以中原地区的民间音乐为主,大量吸收了西域音
乐。
由于对历史文献的理解、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唐代新音乐究竟以何种
音乐为主体的问题,目前在学术界尚未取得一致意见,争论仍在进行。
(俞姡а�
乐律学家朱载堉从学于何人? 
朱载堉是我国古代杰出的乐律学家和科学家,生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 
年),死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 年)左右。他是明朝宗室郑恭王朱厚烷的儿
子。约于公元16 世纪80 年代初期,他以公比12 2 的等级比数的方式,完
成了对十二等程律,即十二平均律的科学计算,为迄今四个世纪以来十二平
均律乐器的制造和音乐创作上的自由转调,从而完全解决了两千年来乐律学
上存在的黄钟不能回归本律的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拓宽了音乐表
现的新天地。朱载堉在乐律学上的这一重大科学发现和创造,启开了人类通
往音乐自由王国的大门,为人类的文明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因而被载入世
界音乐发展的史册。他毕生写下了大量的关于乐律学、音乐史及数学、历学
等方面的著作,并编订了供实际应用的《乐舞全谱》,改编创作了《豆叶黄》、
《金字经》等歌舞音乐作品,著有《乐律全书》、《嘉量算经》、《律吕正
论》、《律吕质疑辨惑》等书,是一位知识极其广博的音乐学家。但是关于
朱载堉的生平事迹,却因史书记载不详,后人仅知其大略梗概而已。尤其是
谈及朱载堉从学于何人时,一直不明朗。
近年来,一些学者专家每每著书立说,论及朱载堉时,总是以朱载堉从
舅父何瑭学习天文、数学的事迹入笔,为其作传。
杨荫浏先生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一书中提到:朱载堉“早岁从舅父
何瑭学习天文和数学”。
《辞海》“朱载堉”条目中载:“早年从舅父何瑭习天文、算术。”黎
松寿在《艺苑》1982 年第4 期上发表的《十二平均律和它的创造者——朱载
堉》一文中写道:“(朱)自幼从学于父亲和舅父何瑭,在数学、天文等科
学知识方面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其他一些介绍朱载堉的文章等也均取上说,并借以说明朱载堉日后的科
学成果,是与他舅父何瑭在早年为他传授科学知识所打下的基础分不开的。
《人民音乐》杂志后来发表了赵后起的有关中国音乐史的论文《朱载堉从学
于何瑭吗?》,却对上述诸多人的观点持相反的态度。该文以为,“从”者, 
即是“跟从”、“随从”之意,当指面授而言。朱载堉是否曾从其舅父何瑭
学过天文、数学,不能凭其想当然,应以历史事实为准。
史书不见朱载堉生卒年月,但据朱载堉本人在“万历庚戌”年(即1610 
年),曾为邢云路《古今律历考》一书所撰写的序文中,自称为“七十五岁
翁”可以推知,他当生于明嘉靖十五年(即1536 年),卒于明万历三十八年
(即1610 年)以后。

何瑭,字粹夫,号柏斋,怀庆武陟(今属河南)人,生于1474 年,卒于
1543 年。据《明史》卷二八二云:“弘治十五年(1502 年)成进士”,“嘉
靖初,起山西提学副使,以父忧不赴,服阕,起提学浙江,未几,晋南京太
常少卿。与湛若水等修明古太学之法,学者翕然宗之。历工、户、礼三部侍
郎,晋南京右都御史,未几致仕。”其著述有《阴阳管见》、《柏斋集》等。
他不仅长于象数之学,精通音乐,而且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
1543 年何瑭卒,此时朱载堉年方7 岁。以7 岁之童,去学习天文、数学, 
为时未免过早。当然,若把儿时的识星星、知数之类称之为天文、数学,那
毕竟有些勉强。
万历二十三年(1595 年)六月九日,朱载堉在给万历皇帝的疏奏中云: 
“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何瑭乃臣外舅,江西抚州府通判何谘祖也。臣父恭王
壮年尝师友于瑭,臣虽未获面觌,嗜好颇同,忝居桑梓,复与瓜葛,静居多
暇。读其书而悦之。”照此文意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