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为母亲,凯思琳始终没有给自己的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结婚后,她依然我行我素,酗酒、吸毒、参加淫乱派对……时不时地,还会消失几天甚至几周。我们可以想像得到,这样的婚姻不可能维系多久。此后,曼森就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在这家寄养几天,在那家寄养几天,和孤儿基本上没什么区别。而他的母亲,则天马行空地四处寻开心。
在曼森入狱以后,他曾向记者讲起过这样一件往事。
有一次,刚会说话的曼森被母亲带进了一家酒吧。酒保特别喜欢曼森,于是就对凯思琳开了个玩笑:你儿子太可爱了,能卖给我吗?凯思琳竟然毫不犹疑地答道:行啊!你给我杯啤酒,我就把孩子给你。酒保随即给她倒了一杯,然后乐呵呵地瞅着她,想看看她一会怎么收场。没想到,凯思琳喝完啤酒后,把曼森往柜台上一放,头也不回地转身离去。就这样,曼森又和那个酒保生活了三天,直到他的舅舅知道了消息,才把他给接了回来。
在曼森三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和他的舅舅,两个人因持械抢劫,双双被捕入狱;在此后的几年间,他被自己的姨妈收养。
在这种成长背景下,曼森很快就步了母亲的后尘。九岁时,他就因为盗窃罪被关进了教养院。1947年,未满十三岁的曼森再度因盗窃罪入狱,一年后越狱逃走。他想回到母亲的身边,却被拒之门外。要生存,曼森只能靠自己;除了偷盗,他似乎没有别的选择,只能继续他的犯罪生涯。而此时的曼森,已经不满足于小偷小摸地讨生活了;于是,他开始持械抢劫,并因此而入狱三年。
1951年,曼森和另外两名少年犯越狱潜逃,一路跑到了加利福尼亚。此后,他们一边靠抢劫、盗窃维持生计,一边四处流窜,直到半年后在犹他州被捕。此时的曼森虽然只有十七岁,却已经成了一个盗窃抢劫的行家里手。
1954年,由于在狱中表现良好,曼森被提前假释出狱。在随后的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也确实安分起来,踏踏实实地找了份工作,在家乡安顿下来。
1955年年初,曼森和一个餐厅女招待结婚了。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有了家庭,曼森就不再满足于自己那点微薄的收入了。您想啊,他压根就没读过书,怎么可能找到高收入的工作呢?于是,为了让妻子过上幸福的生活,他又捡起了老本行。
1955年年中,曼森开着自己偷来的汽车,带上已经身怀有孕的妻子去洛杉矶度假。结果,在高速公路上就被警方逮捕了。由于是在保释期间内作案,法院毫不客气地又把他送回了监狱。而他的妻子,也毫无疑问地离开了他。
1958年,曼森再度假释出狱。这次他是彻底洗心革面了,不再当贼——转行当起了男妓。对他来说,这或许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至少不用作奸犯科了。
最新卷 第59节
日期:2008…10…3 0:57:00
西奥多·罗伯特·邦迪,美国历史上最为穷凶极恶的连环杀手之一。从1974年到1978年,邦迪先后在华盛顿州、俄勒冈州、犹他州、爱达荷州、科罗拉多州和弗罗里达州,连续疯狂作案数十起;具体被害人数不详,保守估计在五十人以上。然而,这样一个视他人性命如草芥的杀人狂魔,曾经还是美国政坛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在这个巨大的反差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从天堂到地狱
1946年11月24日,本文的主人公以私生子的身份来到了这个世界。他的生身父亲是谁,可能就连他的母亲都说不清楚。为了让他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能够健康地成长,他的外公决定,让这个孩子随自己的姓,对内对外统一口径,就说这个外孙是自己的小儿子;而孩子妈妈也随之降了一辈儿,成了自己儿子的“大姐姐”。在五岁之前,这个不幸的孩子一直都叫西奥多·罗伯特·考维尔。
1951年5月,孩子的母亲嫁给了一位军队的厨师,此人名叫约翰尼·邦迪。说起来,这位厨师傅也是个很不错的人,他愉快地接纳了妻子的私生子,并给他改成了姓。从那儿以后,他才叫西奥多·罗伯特·邦迪。虽然小邦迪不太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和“姐姐”生活在一起,还随了“姐夫”的姓,但毫无疑问的是,他的童年并没有因此而蒙上阴影。像很多人期望的那样,他快乐而又健康地成长起来。虽说经济并不富裕,但一家人仍然生活的非常幸福。
从小学到高中,邦迪一直都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1965年高中毕业以后,他顺利地被菩及海湾大学录取,还拿到了全额奖学金。大学期间,邦迪主修的专业是心理学和东方文化研究;由于天资聪颖,再加上自己后天的勤奋,他在班上的成绩始终都名列前茅。紧张的学习之余,邦迪还经常到校外打点散工,赚一些零花钱。这些钱,除了被用来添置生活用品外,大部分都被花在了图书上。总而言之一句话,他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大学生。
然而,自己在经济上的窘迫和身边同学的锦衣玉食,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种反差进而使邦迪渐渐产生了一种自卑心理。原本就内向害羞的邦迪,变得更加沉默寡言了。终于,在两个学期之后,他决定离开这所富家子弟云集的大学,转到了华盛顿大学,继续攻读心理学专业。
大学生活不同于小学、中学,社交活动比较多,而这恰恰是邦迪最不擅长的。更多的时候,他都是一个人躲在图书馆里,从来不会主动和别的同学接近;对于一些集体活动,他也往往都是借故推辞。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67年,那一年,邦迪坠入爱河。
溜冰是邦迪最喜欢的休闲运动,也恰恰就是在学校的溜冰场里,邦迪开始了那段令他刻骨铭心的初恋。
那是一个出身上流社会的富家女孩儿,美貌与气质自不必说了,邦迪对她一见倾心。为了引起女孩的注意,邦迪开始苦练溜冰技巧,不失时机地在女孩的身边左右卖弄一番。难能可贵的是,这种单恋并没有影响到邦迪的学业;相反,他变得更加刻苦了,想以自己优异的成绩打动女孩的芳心。
在进行了长时间的准备之后,邦迪终于鼓起勇气,向女孩大胆表白。在这个成熟女孩的面前,他腼腆得有些可爱。女孩没有拒绝他,但也没有明确表示接受他。就这样,两个人若即若离地相处了近一年的时间。
对于邦迪来说,那是一段既美好又苦涩的人生经历。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总会不自觉地把女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在脑海中重现;憧憬着不远的将来,能够和她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就像张学友歌中唱的那样:恋爱的人都一样。
是梦,就会醒来的时候。当邦迪想要和女孩走得更近一些的时候,女孩明确拒绝了他。理由是,她觉得邦迪不够成熟,而且没有雄心大志,对于邦迪的发展前途,她并不看好。
当自己心目中的女神说出这番话的时候,邦迪沉默了。那种感觉,就好比当头一闷棍,背后一板砖,砸得他七荤八素,欲哭无泪。
其实,考虑到女孩的家庭背景,她的决定也没什么可奇怪的。那些上流社会的富家女,她们对待爱情这种浪漫的事儿,向来都是非常理性、非常冷静的;她们把婚姻当作人生当中最大的一笔投资,所以事先必须先看好“行情”才能决定,决不允许自己把自己贱卖掉。而当时的邦迪,毫无疑问是没有“投资”价值的。
始料未及的巨大打击,让邦迪意志消沉了好一段时间,一向重视学业的他居然逃课了。正所谓祸不单行,就在这个时期,邦迪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原来,“大姐姐“竟然是自己的亲生母亲;而“父亲母亲”,竟然是自己的外公和外婆。这种亲情上的错位令邦迪更加痛苦不堪。
邦迪的遭遇固然令人同情,但话要说回来,谁的一生还能没点七灾八难呢?想开了,也真是算不得什么。如果他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这一切,妥善地处理好问题,那么,这些打击对他未来的人生发展,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遗憾的是,一向内向自闭的邦迪,在这两件事情发生以后,灵魂发生了扭曲。当他再回到校园的时候,就如同变了个人似的,他“开朗”起来的。
开朗二字之所以加引号,是因为那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开朗,而是一种刻意的伪装。在公开场合,他不再胆怯自卑,举手投足都坚定有力,很有政治家的风范。唯一没变的,就是他对待学习的态度。女孩说过的话时时在邦迪的耳边响起,如同冰锥一样,不断刺痛他的心灵。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邦迪立下了宏图大志:我一定要出人头地!
当邦迪以全优的成绩,从华盛顿大学毕业以后,他十分顺利地步入政坛。他辅佐的第一个对象,就是当时的华盛顿州州长,丹·埃文斯。在埃文斯的连任竞选当中,邦迪出谋划策,立下不少功劳。而埃文斯在成功获得连任以后,也马上投桃报李,将邦迪安排到西雅图市犯罪预防委员会工作。单位里上上下下的人都知道:这个小伙子可不简单哪,那是咱们州长的忘年交,和州长见面都用不着预约!
当时的邦迪,年仅23岁。
1973年,在埃文斯的荐举下,邦迪又出任华盛顿州共和党主席罗斯·戴维斯的竞选助理,开启了他人生当中最为辉煌的一页。在此期间,还发生了一段小插曲——由于邦迪的身价一路飙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