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997-西域往事   :新疆最后一个王公200年的家族记忆-第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将军,调补陕甘总督杨遇春,还有山东都督府的一个军务总参赞,叫啥乌陇阿拉的,从全国各省调集了三万六千多人的队伍,汇聚到阿克苏,把指挥大权交给我的祖先伊萨克,下了死命令,要伊萨克讨伐张格尔,无论如何也要平定暴乱。这个时候张格尔的人马很厉害了,已经逼近阿克苏南面的浑巴什河,距离阿克苏只有八十里地。    
    张格尔开始用六千多兵力,企图强渡浑巴什河,进攻阿克苏,没有成功,只好又分兵攻打乌什,也不成功,最后回兵攻喀什噶尔,结果喀什噶尔的回城、汉城,都被他攻占了,参赞大臣庆祥自杀殉国。接着,英吉沙尔、叶尔羌、和阗三个城市,一个一个被攻破了。这个张格尔啊,书上记载,他攻破了四城之后,暴虐的程度比他的老祖宗大小和卓,更加残酷一百倍一千倍!啊呀,遭殃啊,老百姓遭殃啊!    
    我的祖先伊萨克接受命令之后,就指挥清军从三面包围了喀什噶尔,把张格尔狠狠打击了一下,夺回了喀什噶尔。历史上记载说,歼敌六万,活捉了好几千人。张格尔吓坏了,看看大势已去,当晚逃到喀喇铁克山。后来我们知道了张格尔之所以能够逃掉,是因为有喀什噶尔的一号大阿訇密尔爱玛提包庇。这个人窝藏了他,否则他也跑不掉。喀喇铁克山也就是常说的黑羊山。张格尔跑去的时候,山上正下大雪,边防塞卡都封住了。张格尔在山里躲了好长时间。到1828年年初,他又纠集五百多人,趁着年关,搞反扑,最后还是给军民团团围住,被抓到了。据说,主要也是伊萨克的功劳。道光八年(1828年)六月,伊萨克用囚车把张格尔押到北京。皇帝重赏了伊萨克,晋封他为郡王,赏双眼花翎,拣放喀什噶尔帮办大臣,也就是委任他当了喀什噶尔的副道台。    
    伊萨克除了平定各种分裂和骚乱,还在当时做了很多让后人难忘的好事。他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维护,修缮了不少有价值的古迹,办了一些实事。比方说,在伊斯兰教历1241年(1826~1827年),他就对苏丹沙图克·布格拉汗陵墓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使这个陵墓达到阿巴克和卓麻扎的规模。为了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加快城镇建设,保证管辖地域内的平安,他在地方上采取了许多实际措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在任期内,招募大量维吾尔族农民,开垦喀什噶尔大河两岸的撂荒地,督修七里河城堡,这个工程是很大的,他搞成了,功劳也很大。    
    据历史记载,米尔扎·伊萨克这个人,学识渊博、聪慧、远见卓识,那个时候汉族学者的很多好文章,他都知道,比方说龚自珍的《西域置行省议》,还有啥《御试安边绥远疏》,讲国家统一、发展生产、保卫边防等等道理,他都知道的。他不仅执政水平高,有军事才华,而且在语言方面也很了不起。除了母语外,他还精通汉文、满文、蒙文、藏文等等,懂好多民族的语言文字,所以他了解的东西很多。因此,道光十一年(1831年),伊萨克被皇帝召到北京,让他在皇宫专门给皇帝当翻译,那时候叫通事。    
    伊萨克的能力很强,多次受到皇帝的赏赐,很受器重。宫廷四五十名通事里面,他的威望是最高的。这期间,清朝政府已经很困难了。全国都在为禁鸦片烟的事大伤脑筋。1840年,我们南疆仅仅是叶尔羌地区,就查出了英国和俄国通过克什米尔、巴达克山、印度和浩罕以及本地商人,走私进来的鸦片九万七千九百七十九两。新疆议定禁烟规定,外商如果贩运鸦片入卡,要杀头的。可是第二年一查,还有那么多鸦片,杀谁的头啊?!禁烟禁不了,朝廷对英国开战,又败得一塌糊涂,接着就是大量的赔款,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就是《南京条约》,就是这一年签的嘛。这个样子嘛,清朝没办法,就把边防的军费压缩得很厉害。新疆这边,连伊犁镇总兵都被裁掉了,俄国人趁机就来了嘛。1846年,他们出兵越过阿克苏河,占领了卡拉塔尔河北面我国大片领土。第二年七和卓之乱发生时,俄国人又趁机把七河区统统占领了。他们占领一块地方,就忙得很,又是建堡垒啊,又是调兵员啊,又是囤粮食啊……意思嘛,就是不想走了。这样嘛,我们老百姓和边防军队精神上的压力都比较大。当时的叶尔羌参赞大臣,叫啥——赛什亚勒泰就挺不住了嘛。他是总统天山南部军政事务的,责任可不小啊,没法坚持下去,只好在他衙门的私人卧室,用匕首自杀了。这传到京城,连道光皇帝都惊呆啦!    
    道光皇帝当得也是很苦啊,伊萨克王那时候在他身边,体会就很深。当然,郡主的心情也好不了。后来他就得了病,经皇帝批准,回到库车家乡。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他在库车去世了,葬在库车科克拱拜孜麻扎。    
    关于科克拱拜孜麻扎,我得说一说。这个麻扎的位置在库车老城东北大约两公里,也就是今天依西哈拉乡科克拱拜孜村那个地方。伊萨克郡王去世后,1842年,第一次葬到这个地点。后来米尔扎·爱玛特、米尔扎·阿密特、米尔扎·马木提、买买提明希台,连续五代郡王、亲王,也都葬在这里。从这个时候开始嘛,库车的世系郡主亲王,以及他们的后裔,全部葬到这里了。现在去看,保存得还是蛮不错的,墓地周围有栅栏,栅栏里面中间位置,就是伊萨克郡王陵墓。它的右边呢,是爱玛特王和马木提王陵墓,左边是阿密特和买买提明希台王陵墓。这些陵墓当中,伊萨克王的陵墓最显眼,是一座“青瓦墓”。墓碑上写着两行波斯文悼词:“圣君与世长辞,世道黑暗从此。”上面还有“伊斯兰教历一二五八年”的字样,相当于公元1842年或者1843年吧。在墓地旁边,还有当时在库车县玉其吾斯塘乡、在比西巴格乡也能看到的一个个拱拜孜。这是我们国家伊斯兰教的教主、宗教人士、宗教名人、地方上的达官显贵等等这样一些人的坟墓,这些个拱拜孜啥时候建起来的,最初的结构是个啥样子,已经没办法考证,但修建时间比库车王宫陵墓还要早,这一点可以肯定。另外,据历史记载,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位哈密王公的爱女,叫阿赫玛勒罕(1736~1795年),嫁给了咱们库车王公的儿子。阿赫玛勒罕去世后,哈密王专门为她修建了一座拱拜孜,面积有二百多平方米,拱墙是由青瓦砌饰的。这座拱拜孜一直保存到1970年,后来就被毁掉了,再也看不到了。


第八章 王者之风传百年米尔扎·爱玛特王(1)

    米尔扎·爱玛特(?~1834年),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承袭了郡王的爵位。他是享有特权的,到了北京,可以直接通过乾清门进宫,直接觐见皇帝。这个特权不得了啊!他虽然臣属并忠于大清国,但也享有一定的自治权,是相对独立的阿奇木。据历史记载,爱玛特这个人,非常重礼节,人也特别正直,办事公道,品行端正,有天良,待人宽厚,布哈拉毛拉阿布都克里木大毛拉在《礼仪书》当中,对爱玛特的品行啊、为人啊,讲得很全面。里面说爱玛特很富有,为人慷慨,温文尔雅,威望极高;处事机敏,头脑清醒,深谙执政要领以及律法,在品行、爱民方面,胜过历代君侯,但也继承历代君侯秉性,以及一些惯用的做法;他宗教信仰虔诚,从不沾染烟酒这些东西,带头遵循和执行律法、教义教规,做道德典范;对任何官司诉状,都能够以律法和断案实例以及教义教规作为准绳,公正、公平地审理断案,对任何人都不偏不离,并严格执行判决。因此,大清国派驻的官员,对他都很敬畏,很尊重。他手下的各级官吏,地方显贵,还有他的众多王子、黎民百姓,极少做出违反教义教规的事情。    
    大毛拉的《礼仪书》,还记载了爱玛特的宗教习惯。他每天夜里睡觉之前,必定很准时地做到大净,到他们这一派专门的礼拜寺做宵礼,然后根据在苏菲依禅派那里学来的知识,进行祷告和诵经活动。礼拜寺内,除了一张草席以外,啥东西也没有。大梁上挂着一条黑绳子,每次祷告和诵经的时候,都要将这条黑绳子打成结,套到脖子上。而且每次礼拜时,都做和五六十人一起做礼拜。每次礼拜,他都在前排。他一生中,从来没有单独做过礼拜,每次都是和众多信徒一同做礼拜,这也是很了不起的。    
    每月初一和十五,按照惯例,爱玛特要上堂,要到乡衙门去办公。去的时候,他都是穿着一身清朝的官服,头戴顶戴花翎,脚穿朝靴,一点都不含糊。可是在平时,他都是按照我们穆斯林的习惯,头戴缠布,身着维吾尔族长袍。他很注意自己的穿戴,并且也要求他人穿戴必须符合伊斯兰教的教义教规。他对学者、宗教人士,都非常地尊重和爱护,平易待人。因此,克什米尔、巴达克山、印度、布哈拉等地宗教人士和王公伯克,都羡慕得很,慕名前来,到我们这边住上一阵,享受他的宴请和赏赐,为他祈祷祝福,然后很高兴地回去。    
    爱玛特王信奉属于伊斯兰教的卡迪林耶纳克希斑迪一苏菲派宗派。他每周一和周四,都要邀请毛拉和宗教学识渊博、品行高尚、虔诚的禁欲者以及一些隐士,到王府来从事宗教活动。他们按照苏菲派宗派的礼拜规则,组织诵经、讲经活动。被邀请来的这些宗教人士,不管有何要求,任何时候他都给予满足,进行赏赐。除此之外,爱玛特王还对客栈、宗教学校、经学院以及清真寺等,给与慷慨的施舍。组织祈年乃孜尔,布施乃孜尔。这些费用嘛,全都从祖先留下的财产,自己创造的财富、以及其他的一些个人收入中开支。    
    《礼仪书》评价说:“有史以来,艾米尔胡达依达特(但愿真主保佑他的灵魂)后裔中,至今还没有出现过像爱玛特王这样正派、熟悉教义教规、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