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谓天然添加剂是从自然界的植物、昆虫、细菌、矿物质等中直接提取出来的某种成分,可以大致分成以下两类:
1、 从被用作食品的物质中提取出来的成分
2、 从食品以外的物质中提取出来的成分
第1类物质包括可可色素、虾色素、辣椒色素、甜菜红等,这些都是从蔬菜、水果、海藻、鱼类等中直接提取出来的,都来源于日常食用的食品,所以只要不是一次性大量摄取过多,这些添加剂对人体就不会有什么危害。
存在问题的是第2类添加剂。虽然它们也存在于自然界,但是并不是来源于人类长期食用的东西,所以对人体存在害处和危险性。属于这一类的天然添加剂有很多种,比如胭脂红、栀子色素、角叉菜胶、树脂、黄花色质、各种酵母素等,数不胜数。它们大多是从自然界的花朵、树木、昆虫、细菌、矿物质中提取出来的。
单是厚生省列出名目的天然添加剂就有489种之多,这其中有不少还没有进行过安全性检测实验。他们想当然地认为这些都是天然存在的物质,都是安全的,于是便作为食品添加剂任意使用了。因此,有必要尽快对这些添加剂进行安全性实验,将其中有危害嫌疑的物质提出来,禁止使用。
但是,一一对这些添加剂进行检测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所以消费者应该自己提高警惕,尽量不去购买那些含有安全性不确定、有妨害健康嫌疑的添加剂的食品。(渡边雄二)
● 混合反应毒性——“安全的”食品添加剂复合在一起也是危险的
我们抵制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物,尽量食用不含添加剂的食品,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便是添加剂的混合反应毒性。
用动物进行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测试时,使用的大多是小白鼠。进行过一般毒性的测试后,如通过,便允许在食品中使用。“但是,并没有进行过多种添加剂混合试验,也没有进行畸形性、致癌性检测试验”食品评论界的知名作家——丸元淑生氏说,“所以会出现像糖精这种不含有一般毒性的添加剂被发现有致癌的性质的事情”。
以下是关于混合反应毒性的例子。
①合成染色剂红色二号、②合成甜味剂海棠素、③乳化剂、双晶60等三种物质单独在小白鼠身上做试验的时候,没有任何异常反应。但是,将这三种同时使用时,一周内试验的小白鼠全部死亡了。多么可怕的混合毒性啊!
更可怕的是,像这种混合添加剂的动物检测试验几乎没有进行过。原因是添加剂的组合太多,检测起来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能只摄取单一一种食品添加剂,通常都是几种添加剂被我们一起吃掉。那么,单独看来确定“安全”的物质,复合在一起产生的作用就只有“天知道了”。
三明治、汉堡包、方便面中明确标示配合使用了多种食品添加剂,这种复数组合产生的毒性谁也不清楚。
环境荷尔蒙也是同样的,一种环境荷尔蒙会干扰人体内分泌系统,如果两种同时存在,就有可能产生数百倍的危害。
有毒物质、有害物质的“乘法”累积效应真的非常可怕啊!
● 添加物使检验食品“安全”的五感失去作用
发现冰箱的角落里剩下一块肉,边想着,咦,还能吃么?边拿过来放在眼前仔细端详。这是在用“视觉”进行检查,如果肉的颜色变黑,就证明已经变质不能吃了。接着是“嗅觉”,用鼻子凑上去如果闻到“异味”就证明肉坏了。干脆将一小块肉放到嘴里尝一尝,用“味觉”检查到怪味的话,也不会再吃了。五感的最后一种是“听觉”,这也是判断新鲜程度的方法。
切白菜时发出的“沙沙”声、倒香槟时气泡涌出的声音,这些都是令人愉快的“流畅”的声音。挑选木鱼的技巧便是拿起两个木鱼相互碰撞,发出声音清脆悦耳的便是质量上乘的木鱼。这依靠的就是“听觉”。
曾经喂狗吃过食物的人有这样的经验,如果从未见过的陌生人投喂食物,狗不会立刻就吃,而是先用鼻子嗅嗅,在伸出舌头舔一舔,这便是在运用它的“感官”来判断事物的“安全性”。
但是,一旦变质的蔬菜、肉类被保鲜剂、染色剂、漂白剂处理过,“视觉”就会错误地认为它们是“安全的”。染色剂、防腐剂、磷酸盐等等所有的食品添加剂的本质目的就是要使人们判断食品“安全性”的“五感”失去作用。这样,变质的肉类加入“劣等”添加剂后,它就可卖个好价钱。正因为这个原因,食品添加剂才能够活跃于各种场合,大显身手。食品卫生法中也是这样描述添加剂的功能:“可以使食品看上去更美观、诱人。”(船濑俊介)
● 食品添加物对精神的影响——根据用老鼠做的实验
在英国使用小老鼠做过一个实验。在一个大笼子里,饲养20只老鼠,通过实验对它们进行对比。喂A组吃天然的食物,喂B组吃白面包、黄油、廉价的果酱,还有大量的甜味红茶以及加工过的肉类罐头。结果是A组的十只老鼠和睦相处,并且身体健康,体表皮毛色泽光亮。而B组的十只老鼠二、三天之后,毛皮完全失去了光泽,变得干巴巴的,并且神经敏感,常常在一起互相撕咬,甚至连饲养员都被它们咬伤了。一段时间之后,其中的三只老鼠竟然被同伴咬死吃掉了,为了避免互相伤害,饲养员不得不把它们一只一个笼子分开饲养。(出自丸元淑生著《生命的锁》)。
动物如果营养状况良好,就会用爪和嘴梳理毛发、舔挠身体,一旦饮食失去平衡,就不会用爪和嘴来照顾自己的身体,这是一般常识。进行上述试验的研究者威利阿姆兹说,人类和动物的所谓“教养”都取决于“理性的有无,即因精神状况的好坏而不同”,也就是说“理性受到对大脑营养供给的好坏的影响”。(船濑俊介)
第一部分:做个聪明的消费者具体思考食品添加剂的问题(1)
● 保鲜剂
食品腐烂、发霉是自然的事情。因为食品中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成分,这些也是细菌、霉菌等等的营养成份,它们把这些成份分解、吸收,然后自我繁殖。结果就导致了食物出现腐烂、发霉的现象。
一直以来,人类为了防止食物腐烂变质采取了很多方法,比如向食物中加入大量盐的“盐贮藏”,加入糖的“糖贮藏”,还有低温贮藏、冷冻保存等方法。到了战后,新的方法开始普及。就是用毒性化学物质作食品的添加剂以达到杀死细菌、霉菌的目的。由于这种方法对于生产经营者来讲简单有效而且费用低廉,所以很快就被广泛应用起来。这种带毒性的化学物质就是这里所说的保鲜剂。
按道理,在食品中加入毒性物质以达到防腐杀菌的目的,这种想法是十分荒唐的。恐怕那些向食品中添加保鲜剂的生产者,他们自己根本不会去食用这些食品的。
在《买不得》一书中,列出了含有保鲜剂的一些食品和饮料,包括“山崎栗子馒头”、7——11便利店“饭团”、家庭厨房“手制新鲜三明治”、“岩下新生姜”等等。这些食品中都使用了水溶性酸钙。
对于食品添加剂中毒性较强的几种,即保鲜剂、防腐剂、焦油色素等,厚生省都制定了使用规范。对水溶性酸钙也有使用限制,只能用于咸菜、奶酪、鱼肉腌制品、番茄酱等规定食品中。
水溶性酸是与水溶性酸钙类似的物质,有人认为“它们的毒性不同所以用途也不同”,这种说法是不对的。首先,在用途上,两者可以说是完全相同的,这一点在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范中标示得很清楚。其次,在毒性方面,一般说来,化学物质A与化学物质B发生化学反应后,生成的化学物质C毒性会发生很大变化。但是其中也有例外,比如,钠盐和钙盐,它们均含有原合成物质——钠和钙的毒性。原因是钠盐、钙盐都易溶于水,钠和钙会从它们的化合物中分离出来。
水溶性酸钙易溶于水,因此水溶性酸和钙这两种物质就很容易分离开。那么当水溶性酸钙用于食品中时,它的毒性也就相当于水溶性酸和钙这两种物质的毒性之和了。
关于水溶性酸具有的变异原性(伤害遗传细胞的毒性),佐藤贵彦(《买不得》夏目书房的作者之一)曾经说过,“它直接作用于细胞所产生的毒性与从口腔进入之后,经过消化吸收、代谢循环所产生的毒性大不相同”。也就是说,变异原性与致癌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这一点不可否认,但变异原性与致癌性之间确实存在紧密的联系也是事实。一直以来的研究成果表明,易引起癌变的物质通常也具有较强的变异原性。在检测食品添加剂或医药品的致癌性质时,不是先用动物来做实验,而是首先检验它是否会对遗传因子产生作用。对于会对遗传因子产生副作用的,再通过动物来监测它是否具有致癌性质。这就说明,变异原性较强的物质,它致癌的可能性也很大。
动物实验是很微妙的,实验方法不同或者对结果的判定方法不同都可能导致试验结果的不同。因此,利用动物对变异原性较强的物质进行检验,即使判断其不具有致癌性质,也不能完全断定这种物质真的不会致癌。
这里最重要的是关于所谓化学物质的思考方法。前面已经多次提到过,在食品中本来不应该添加化学物质,所以即使对它的安全性有丝毫的怀疑,哪怕不能肯定它就是危险的,也不应该再在食品中使用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水溶性酸钙也是不应该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的。(渡边雄二)
● 防霉性
今天,在食品添加剂中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