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称焚冥衣,烧包袱。所谓“烧包袱”,光绪湖北《荆州府志》解释道:“祭祖宰牲,用纸封楮钱,名曰包袱,上书祖考姓名,祭奠焚化。”
南方江南、闽赣聚族而居地区,士大夫衣冠之家祭祖往往在祠堂进行。
《岁时节日里的中国》 第三部分中 秋(1)
农历八月十五日的中秋节,正值秋高气爽的月圆之夜,圆圆的月亮挂在空中,月色皎洁,是一个以赏月吃月饼为主要内容的节日。
玩月拜月
中秋一词的含义有二:一是中秋八月,二是指作为节日的八月十五日。最早出现的“中秋”一词是指前者,《周礼•;春官•;籥(yuè)师》说:“中春,昼击土鼓,吹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据东汉郑玄注可知,豳诗指《诗经•;豳风•;七月》,是言寒暑之事的迎气歌,迎暑以昼求诸阳,迎寒暑以夜求诸阴。换言之,中秋八月夜晚迎寒气之阴,与仲春二月白天迎暑气之阳对应。即寒暑的代表是月亮和太阳,唐人陆德明为《周礼》“圭壁以祀日月星辰”句的释文说:“祭日月谓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夕月就是秋分晚上祭月,也就是所谓“迎寒”。古代二、八月春、秋分的迎暑寒之气、祭日月,反映出天体崇拜和时间周期的观念,也被纳入阴阳的理论。
中国古代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很丰富。嫦娥奔月故事在战国已经出现,《山海经》说“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周易•;归藏》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至汉代,《淮南子•;览冥训》讲月精实为蟾蜍,是由后羿妻姮娥所变。姮娥、常娥、常羲实为一人,即后世所说的嫦娥。刘向《五经通义》讲:“月中有兔与蟾蜍”,可知汉代已有“月中有兔”之说。于是又产生了月中有蟾蜍、玉兔捣药的传说。而吴刚伐桂的传说从《淮南子》“月中有桂树”的记载可见端倪,至唐《酉阳杂俎》则呈现出一个吴刚学仙有过、谪令伐桂树、树随创合永无止境的完整故事。
月亮神话传说反映出人们对月亮知识的追求,并演变成赏月之俗。古乐府有《孀娥怨》之曲,系汉朝人因中秋无月而度此曲。南朝刘宋时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有句:“始见西南楼,纤纤如玉钩……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夜移衡汉落,徘徊帷户中。”(《昭明文选》卷三○)所谓“三五二八时”,三五为十五日,二八是十六日,特别是题目的“玩月”即赏月词汇直到清代还一直使用。
据学者统计,唐诗中现存有九十余首歌咏中秋的诗篇,反映出唐代文人赏月风气。从诗歌的题目看,多是在“中秋月”或“中秋夜”、“玩月”、“对月”、“望月”以及“看月”、“待月”等,表现的内容则是以赏月抒发感情。诗篇所涉及的中秋时间是八月十五日,也有十四日,十一至十五夜、十六日、十七日,十六七日赏月一般是因为十五日未能很好赏月所致。也就是说,从南朝到唐代,中秋已固定在八月十五日。《开元天宝遗事》卷下载玄宗与杨贵妃在八月十五日夜临太液池,凭栏望月,还使人在池西筑百尺高台,以备来年望月。这都说明八月十五日望月的习俗。唐人欧阳詹《玩月诗序》说:“八月之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兔圆。”八月十五是秋之中、月之中的月圆之时,所以被固定为“中秋”。实际上这也是因为秋分日期不固定,不能准确反映“中秋”而导致节日的固定化。不过唐代的八月十五日赏月只是一种民俗活动,并没纳入官方的节日系统,尚未成为“节”。难怪日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二说:“(八月)十五日,寺家设饨饼食等,作八月十五之节。斯节诸国未有,唯新罗独有此节。”所谓“唯新罗独有此节”,指新罗是将八月十五作为法定节日,休息三天,纪念从前与渤海国相战获胜。唐朝没有此节,指官府未把八月十五日作为法定节日。这是一位初来乍到的外国人对中国节日的感觉和理解。
宋代中秋节开始深入民间。《东京梦华录》说开封“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是值得注意的。南宋杭州八月十五赏月更盛,《梦粱录》说王孙公子、富家巨室临轩玩月外,“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不肯虚度好时光,玩月游人至晚不散,以家宴团圆是中秋节进一步普及的标志。南宋《新编醉翁谈录》更为详细地记载了拜月风俗:“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乡。倾城人家,不以贫富,能行者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于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文中出现了“拜月”一词,反映出人们对月亮的崇拜,较之玩月等词,更显示出虔诚的心态和节日行为的仪式化。杭州城的赏月是全民行为,实际上从唐至宋,文献中反映出的赏月民俗,主要发生在都城。
明清时期赏月风俗普及,表现在各地方志列出“中秋”节加以介绍。其内容是,一般要在庭中陈瓜果、月饼供月,进行祭拜,然后赏月。《帝京景物略•;春场》说八月十五日祭月,人们在纸肆购买月光纸,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供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家之人必遍”。又如嘉靖河南《固始县志》记载:“中秋列瓜果酒饼,男女望月罗拜,已而欢饮,谓之玩月。”这是男女一起拜月、玩月。有的地区则流行“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如嘉靖《惠州府志》:“妇女则拜月卜祥兆。”又如嘉靖《太仓州志》说当地“富家妇女设瓜果圆饼,中庭以拜月”。还有的地方是儿童拜月,同治浙江《仁和县志》便是“儿童陈月饼,罗拜于庭,谓之拜月”。拜月,除前面提到的“有光纸”或“烧月宫纸马”(万历《帝京景物略》),此外还有“祀月姑”(嘉靖《南安府志》)和“请月姑”等说法。明清时期中秋节还有一个特征就是众人出外游赏的活动,万历浙江《严州府志》说中秋“夕则瞻河汉步月行歌,竟夕欢娱”。《清嘉录》讲苏州中秋之夜:“妇女盛妆出游,互相往还,或随喜尼庵,鸡声喔喔,犹婆娑月下,谓之走月亮。”
月饼由来
众所周知,月饼是中秋节的节日食品,月饼的出现和普及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中秋节的形成。韩养民、郭兴文认为:“吃月饼的风俗据记载唐代已有之。《洛中见闻》中说: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味极美。他听说新科进士在曲江开宴,便命御膳房用绫包裹月饼赏赐给他们,这是月饼初见记载。”(韩养民、郭兴文《中国古代节日风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52页)
宋代有关“月饼”的记载开始多起来。首先是宋人喜欢将月亮比喻为“金饼”。苏舜卿《中秋松江新桥对月和柳令之作》有句:“云头艳艳开金饼。”《和解生中秋月》有“金饼隔林明”之句。《古今词话》说:“状玉盘又拟金饼。”另外,食物中也有“月饼类”食品,五代宋初陶谷《清异录》卷四《馐馔》记载开封有卖“玩月羹”的。郑望之《膳夫录》说“汴中节食,中秋玩月羹”(《岁时广记》引)。苏轼《留别廉守》诗句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特别是《武林旧事》卷六在“蒸作从食”下,列有“月饼”。看来宋代出现月饼是可靠的,但仍不普及。
《岁时节日里的中国》 第三部分中 秋(2)
元明间陶宗仪《元氏掖庭记》记载元武宗“酌元霜之酒,啖华月之糕”。元末以来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张士诚起义时,利用中秋向亲友赠送月饼的机会,在月饼里夹着起义的通知:“八月十五杀鞑子”,约齐各地共同在中秋起事。此后中秋吃月饼及馈赠亲友成为风俗。这个故事的可靠性如何且不管,但明代开始普遍于中秋节吃月饼确是事实。
明代方志中记载中秋吃月饼是普遍的。在北方,如嘉靖《威县志》:“中秋,置酒玩月,为月饼馈之。”在南方,崇祯《嘉兴县》记载:“十五是为中秋,作饼肖月形,曰月饼,有相馈遗者,取团圆之义。”月饼还有其他名称,或曰面饼,嘉靖河南《夏邑县志》称:“乡市民设西瓜面饼于庭,曰团月。”或曰团圆饼,嘉靖河南《通许县志》说:“中秋,月初上时陈瓜果酒肴于中庭,以面作一大饼,祭毕家人分食,谓之团圆饼。”南到广东,正德《琼台志》也讲“城市以面为大饼,名团圆饼”。或曰圆饼,嘉靖江苏《太仓州志》:“富家妇女设瓜果圆饼中庭,以拜月。”崇祯浙江《宁海县志》说:“八月中秋,以西瓜、圆饼赏月,取团圆之义。”或曰团饼,正德江西《建昌府志》:“中秋,登楼玩月,多用西瓜、团饼,亦取月圆之义。”
清人继承了明代中秋节吃月饼和馈送亲友的习俗。
月亮占候
对月亮知识的追求、赏月及神话故事,还促使了民间以月亮占卜的活动。《岁时广记》引《琐碎录》所载“占乔麦”之俗:“中秋无月则兔不孕,蚌不胎,乔麦不实,盖缘兔蚌望月而孕胎,乔麦得月而实。”《岁时杂记》说:“珠之贵贱,视中秋月之明暗,明则珠多,暗则珠少。”
明清时期中秋月占卜风俗更加普及。普遍的是卜明年上元节晴雨。万历安徽《滁阳志》说:“是夜忌雨,雨即上元灯不利。”同治湖北《荆州府志》说:“此夜之月,关乎来岁元夕,俗有‘云掩中秋月,雨洒上元灯’之谚。”还有卜鱼产量的。妇女以筐、箕请月神卜休咎也带有一定普遍性。嘉靖江西《南安府志》记载:“妇女仍设酒果悬箕以卜休咎,谓之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