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276-岁时节日里的中国-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代南方地方志记载竞渡事颇多。弘治《温州府志》说:“是日各乡造龙舟竞渡叶水心,所谓一村一船遍一邦,祈年赛愿,从其俗是也。但互争胜负,至殴伤溺水者。”温州竞渡活动遍及各村,十分普及,竞渡也时常引起斗殴。类似的记载在方志中是不少的。每届竞渡之时,人民聚观如堵,并持酒肉慰劳胜者,叫做“赏标”。值得注意的是明人对竞渡目的的记载,崇祯福建《海澄县志》说:“所在竞渡非惟屈原,亦以避邪。”崇祯福建《尤溪县志》记载当地“斗龙舟以袪瘴厉”。避邪、祛瘴疠的说法表明这是竞渡的原始意义,纪念屈原是后世附加的。另外方志中的记载竞渡不限于端午,说明竞渡非为屈原而兴,如万历《会稽县志》说:“夏至祀先以面,农人竞渡于通津,衣小儿衣,歌农歌,率数十人共一舟,以后先相驰逐,观者如堵。”从竞渡和食粽风俗看,端午的起源与夏至关系密切。清代南方仍流行赛龙舟风俗,似乎由于政府干预等原因,不如明代兴盛。    
    角黍    
    晋周处《风土记》说,俗重端午与夏至同。“先节一日,又以菰(ɡū)叶裹粘米、粟、枣,以灰汁煮令熟。节日又煮肥龟,令极熟,去骨加盐豉麻蓼,名曰俎龟粘米,一名粽,一曰角黍。盖取阴阳包裹之象也。龟,甲表肉里、阳外阴内之形,所以赞时也”(《太平御览》卷三一引)。这是最早有关粽子的文献记载。从文中阴阳包裹未分之意看,它是指夏至阳气之至极,阴气之始至,最初应当是夏至的食品。粽子用菰叶包米而成,外形有角,故名角黍。梁《荆楚岁时记》说夏至这一天吃粽子,就足以证明我们的推测。即便后来粽子成为端午流行食品,有的地方仍保留夏至食粽子传统。如白居易《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诗:“忆在苏州日,常忆夏至筵。粽香筒作嫩,炙脆子鹅鲜。”可见苏州夏至吃粽子。再如北宋时苏颂《图经本草》记安徽“池阳风俗,不喜端午,而重夏至,以角黍舒雁往还,谓之朝节”(《岁时广记》卷二四引)。    
    后世广为流传的说法,端午食粽子是为了屈原。梁吴均《续齐谐记》说,楚人屈原因遭受谗言不被国王重用,在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同情他,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年间,长沙人区回忽然白天见一士人,自称三闾大夫屈原,对区回说,你祭我很好,但是常年所赠之食,每被蛟龙吃掉,现在如果给我,可以楝树叶塞筒,缠上彩丝。这二种东西是蛟龙害怕的。吴均还指出,今世人五月五日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江一带的遗风。正如中村乔认为的那样,这个传说故事是用神馔祭水神行为的传说化。所用楝叶、五色丝是具有避邪力的二物,以守卫神馔。我们看到湖南沅湘流域的粽子是一种筒粽,屈原的故事是假托的。以上记载说明这个风俗兴起于长江以南地区,从《玉烛宝典》看,隋唐已流行于北方。唐代长安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唐六典》卷四记载:“节日食料谓五月五日粽(yè)。”法定粽子为端午节日食品。    
    宋代粽子品种丰富。《岁时杂记》说,端五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茭粽、筒粽、秤粽、九子粽。明清时代流行以箬(ruò)叶包裹糯米为粽,一般称为角黍,不仅家人吃,还要赠送亲戚朋友。


《岁时节日里的中国》 第三部分夏至与天贶(1)

    五月的夏至节和六月的天贶(kuànɡ)节,是继端午之后的两个夏季节日。此二节规模不大,但有特色。    
    夏至    
    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时间在农历五月中旬(公历6月22日左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日子,为夏季开始,其后白昼渐短。古人认为这时阳气至极,阴气始至,由于夏至的这些特点,被视为节日。    
    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礼•;春官•;神仕》说,“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魅”。即在夏至那天,召致地示物魅来祭祀他们,认为如此可消除国中的疫疠、荒年与人民的饥饿死亡。此俗也见于汉朝的制度,《史记•;封禅书》说:“夏日至,祭地祇。皆用乐舞,而神乃可得而礼也。”汉以后历朝多有实行夏至祭地典礼的。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东汉《四民月令》:“夏至之日,荐麦鱼于祖祢。厥明祀冢。前期一日,馔具,齐,扫涤,如荐韭卵。”《荆楚岁时记》说夏至节这一天,取菊花研成粉末,用来防止小麦虫害。明清方志反映出民间在夏至举行秋报、食麦、祭祖活动。如嘉靖河北《威县志》:“夏至,村落各率长幼以祭,名曰麦秋报。”感谢天赐丰收。万历安徽《滁阳志》:“至日食小麦、豌豆、郁李,戴野大麦一日,具疏食祀天神,人家多不荤。”弘治江苏《吴江县志》:“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前面已提到夏至食粽,这里特别指食麦粽。正德《姑苏志》讲苏州“夏至作角黍,食李以解注夏疾”。并引范成大之说:“以李核为囊带之,云疗。”除了粽子外,我们还看到了有关李子解病,疗的风俗。另外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吃面条也是夏至食俗,夏至食俗往往同减轻炎热有关。《太平御览》卷二二引葛洪《抱朴子》说:“或问不热之道,答曰:或以立夏日服六壬六癸之符,或服玄冰之丸,或服飞霜之散。”    
    夏至15天,分为上时(头时)三天,中时五天,末时七天。入伏有禁忌之俗。《渊鉴类函》记载汉朝规定:“伏日厉鬼行,故尽日闭,不干他事。”明崇祯浙江《乌程县志》记载:“是日家家祀先,俗谓之断梅,至后三日谓之上时,又五日名中时,又七日名末时。半月内不许临灰浣衣,即《月令》‘勿刈蓝以染、毋烧灰、毋瀑布之意’。”    
    北方少数民族也重视夏至节。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礼异》说:“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此俗传至辽代,《辽史•;礼志》:“夏至之日,俗谓之‘朝节’,妇人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所谓‘朝节’即互相赠送礼物,如《岁时广记》引《图经》说,安徽池阳风俗重视夏至,“以角黍舒雁往还,谓之朝节”。    
    夏至以后,气候转热,古人有“夏九九”之歌,据元人陆冰《吴下田家志》记载:    
    一九至二九,扇子弗离手;    
    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    
    四九三十六,拭汗如出浴;    
    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    
    六九五十四,乘凉弗入寺;    
    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    
    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    
    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jī)。    
    夏九九反映出最热的时候是在三九、四九。民间又在夏至后遇庚日,为出霉日,称为“断梅(霉)”。    
    更为古老和流行的计算热天的办法是用伏日。根据《史记•;秦本纪》,可知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就创立了伏日的计算方法。“正义”引《历异辞》说伏是“金气伏藏之日”,这是因为立秋是以金代火之故,即伏是金秋阴气潜伏上升之时。如《汉书•;郊祀志》颜师古注:“伏者,谓阴气将起,近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也。”伏的确定是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进入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各十天,叫做“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之时。伏日有一些习俗:一是用冰。《周礼•;冢宰》载藏冰之制,冬藏夏用,历朝据此有用冰制度。《唐会要》记载,夏至日颁冰及酒,因酒味浓,和冰而饮,类似威士忌。宋代自初伏日为始,每日赐近臣冰人四匣,凡六次,还有冰麨(chǎo)面三品等(《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梅尧臣《中伏日永叔造冰》咏道:“日色若炎火,正当三伏时。盘冰赐近臣,络绎中使驰。”讲的就是颁冰情形,当时梅尧臣得到朋友欧阳修从皇帝那里多赐之冰,很高兴,于是作诗纪念。二是伏日吃汤饼,即汤面。《荆楚岁时记》说,六月伏日,家家煮汤面吃,是为了辟除邪恶。可见此俗之盛。说到汤饼,三国时还有一个故事。《初学记》卷一○引鱼豢《魏略》讲到:何晏风度很美,皮肤特别白,魏国皇帝以为他搽粉所致,到了夏天,皇帝叫何晏来吃热汤面,出了一脸大汗,何晏用衣服试汗,脸色洁白,皇帝才相信他的确长得白。看来伏日吃汤饼,自三国魏就有了。至清代,《清嘉录》说苏州三伏天中午卖半汤大面,早晚有臊子面。还说街坊叫卖凉粉、鲜果、瓜、藕、芥辣索粉等爽口之物,茶坊则以金银花、菊花点汤,谓之双花。可能是为了败火。三是利用防暑降温器具。《清嘉录》说三伏天人们使用蕉扇搧风,用苎布、麻布、蒲鞋服饰,凉席有草席、竹席,有称作“竹夫人”的竹枕、藤枕。四是纳凉,以打发伏天暑热。人们往往泊舟水上,斗牌、听清唱、说书,借乘凉行乐。    
    天贶    
    天贶节是宋真宗利用道教的产物。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兵南下,形势危急,宋真宗在主战派寇准等人力劝下御驾亲征,被辽兵围于澶州,遂订立澶渊之盟议和。此后真宗无意对辽用兵,景德四年大臣王钦若向真宗献策:不用兵而以封禅“镇服四海,夸示戎狄”(《续资治通鉴》)。即真宗君臣针对契丹人敬畏天命的信仰,用封禅、得天瑞神化宋朝,震慑辽国君臣,使其打消南侵念头(《宋史•;真宗本纪》赞文)。    
    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开始,真宗君臣上演了“天书”降临骗术。正月乙丑,有黄帛曵左承天门南鸱吻上。真宗召群臣至承天门取下“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