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生之道-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久,父亲就给尚小云送来了他新编的剧本《汉明妃》。这个本子既注意强调王昭君

  只身出塞的情意,舍身和番的气概,又充分考虑突出尚小云洪亮高亢的嗓音,深厚扎实的

  武功,从而给扮演者提供一个发挥艺术才能和特长的自由天地。此后,父亲实际上成了尚

  小云先生的特约编剧。尚小云组织的“重庆社”,排演过一系列新剧目,其中诸如《墨黛

  》、《卓文君》、《林四娘》、《青城十九侠》等,都是父亲编写的。 

  一九三二年春天,父亲与尚小云拜结为金兰之好。这种亲密的关系保持了几十年,直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尚小云的长子长春、次子长麟组建新宁京剧团时,父亲还热心

  地为他们写本子呢。 

  七、身陷囹圄志行如初

  《蜀山剑侠传》在《天风报》连载后,不久即由天津励力印书局结集出版。书局老板

  刘汇臣是宁波人,办事精明而又果断。他料定还珠楼主的读者会越来越多,便与父亲谈妥

  ,把与《蜀山》同时写就的《青城十九侠》、《云海争奇记》、《柳湖侠隐》等书,都包

  揽下来,独家刊行。父亲得到一笔可观的稿酬后,便托人在北京东单东观音寺买下一所房

  子,举家迁京,专事写作。到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时,父亲已是名噪京津的文人了。

  利用文人做“御用工具”,这是历来侵略者的惯伎。日本人很快就盯了上父亲。先是

  汉好周大文登门求见,请父亲到敌电台任职。接着担任华北教育总署督办的周作人又来劝

  说。均遭到父亲的拒绝。他说:“我是写小说的,旁的不会干。”父亲不识“抬举”,自

  然惹恼了日本人。偏巧这时有一个姓徐的出版商,看到父亲的书销路好,油水大,想把版

  权从励力印书局夺过来。但父亲是个讲仗义、重感情的人,尽管徐老板肯出高价,也没有

  答应他。徐老板怀恨在心,托他的在日本人那里当翻译的亲戚,要求“治治李寿民”。 

  一天晚上,父亲和几个朋友应邀到宣武门草厂胡同顾家吃饭。酒菜上桌,大家正欲把

  盏举著,突然响起一阵砸门声。顾先生刚刚拉开门闩,便冲进一队全副武装的日本宪兵。

  “带走,统统的!”率队的一声喝令,屋子里的人全被押上了汽车,连当时在场的名伶张

  君秋先生也未能幸免。当天深夜,日本宪兵还到东观音寺去抄了我们的家。这时,母亲才

  知道父亲出事了! 

  父亲和友人被捕后,大家都很着急。尤其是张君秋,因为他演出的戏码已经排出,广

  和楼正等着他上戏呢。父亲心里明白,这回八成是冲自己来的,朋友们都受连累了。于是

  他就想法安慰张君秋,说自己会算命,按张君秋先生的生辰八字和气色,绝不至于走“背

  ”,不出三五天,即可平安回家。果然,张君秋在第三天被允许取保释放,其他人也被陆

  续保释。只有父亲因“涉嫌重庆分子”,在看守所里受了七十多天的难。在那令人发指的

  日子里,日本人百般折磨父亲,鞭笞、灌凉水,甚至向眼里揉辣椒面,还恶毒他说:“你

  们四川人不是喜欢辣子吗?”在酷刑面前,父亲并不是没有动摇。事后回忆这段遭际,他

  曾坦率地承认,有几次简直就要挺不住了,但终于还是“熬”了过来,因为他还没有忘记

  :自己是人,不是狗,绝不能答应给日本人做事! 

  后来父亲被释放,一是因为有个日军大佐听说父亲谙星相,会算卜,便前来间卜,不

  料他的身世遭遇竟被言中;二是因为母亲和亲友们多方奔走,托人找到华北军部里的熟人

  ,而他们之中又有几个《蜀山》迷;最主要的则是因为父亲并非什么“重庆分子”,而是

  一个不问政治的人。 

  七十多天的铁窗生活,极大地损害了父亲的健康,特别是他的眼睛;抄家时还丢失了

  三部小说手稿,不得不重新写过。值得庆幸的是,父亲毕竟没有玷污“中国人”这个伟大

  而神圣的名字。 

  八、笔墨耕耘风靡上海

  父亲出狱时,原来十分健壮的身体已经虚弱得不成样子了。在家调养了几个月,稍见

  康复,便只身南下,到上海去另谋生路。 

  初到上海,父亲卖了一个时期的字。他从小跟祖父学书法,写得一笔遭劲潇洒的行书

  ,真草隶篆也都颇具功底。但也只能维持自己一人的生活,无法养家,以致母亲不得不卖

  掉东观音寺那所房子,拖儿带女搬到史家胡同东罗圈去住。 

  后来,上海正气书局老板陆宗植先生听说《蜀山》作者在沪卖字,立即寻到父亲栖身

  的亭子间,嘘寒问暖之后,将父亲接到老垃圾桥挽陆家暂住。双方在饭桌上敲定,父亲的

  全部著作由正气书局独家出版,写一本出一本,稿酬从优。于是,父亲又重操旧业,收入

  也很快丰厚起来。抗战胜利后,父亲把全家接到上海,在西藏路远东饭店包了几个房间住

  下。在那里,我亲眼看到父亲进入创作高潮的情景。 

  那时,父亲每日要写二万字,书局每隔十天就出一本书。陆老板催稿催得特别紧。父

  亲则因子女众多,负担很重,加之他又有“烟霞”癖,离不开鸦片,只有拼命地写作,才

  能支付浩繁的开销。但是,父亲的眼睛在日本宪兵队看守所受到损伤后,再也不能像以前

  那样写蝇头小字了,只好请秘书笔录由他口授的文字。每天吃过午饭,喷云吐雾之后,他

  便意兴大发,文思如潮,在房间里踱着步子口授小说。两个秘书轮换着休息,他却要一直

  “说”到深夜。有时半夜醒来,还听见他在说“笑和尚”、“齐霞儿”(均为作品中人物

  )呢!就这样,日复一日,《蜀山》之外,父亲又写出了《虎爪山王》、《大侠狄龙子》

  、《大漠英雄》、《黑孩儿》、《黑蚂蚁》、《天山飞侠》等数十部小说,随着父亲著作

  的陆续出版,上海滩出现了“还珠热”。当时《蜀山》等书每本印数上万,仍不能满足需

  要。记得远东饭店附近有一书摊,早上摆出十余册《蜀山》,下午就售光了。更有一些热

  情的读者,或登门拜访,或设宴相邀,或要求赠书题字,或恳请合影留念,令人感动却应

  接不暇。自然,也有一些好事者,为了“扎台面”、“吃得开”,就打起“还珠”的招牌

  。那时舞台上演连台本京剧《蜀山剑侠传》,本与父亲无涉,海报和文告上却赫然写着“

  还珠楼主亲自编导”。 

  一位正在研究中国武侠小说的天津朋友说:“武侠小说最受人喜爱,又最受人鄙视;

  喜爱它的人并不认真看重它,鄙视它的人又常为它废寝忘食。”这种奇怪的现象确实是存

  在的,究竟是什么缘故呢? 

  九、翁婿相见破镜难圆

  父亲成名以后,一些亲戚朋友对他的态度变了。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我们的外祖父

  。十多年后,不知是人老心善了呢,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他竟萌动起“承认亲事”的念头

  来了。 

  当时外祖父家住北京真武庙一号,那是一座屋字宽敞、池苑秀美、中西合壁的建筑。

  外祖父先派大舅经涛前来说合,并欲把母亲和我们几个孩子接到那里去。母亲知道真武庙

  条件优越舒适,却不肯离开东罗圈的破瓦寒窑一步。接着,外祖父又让三姨经仪给父亲往

  上海写信,邀父亲来北京相聚。三姨在父亲和母亲婚恋的过程中,始终持同情态度,父亲

  觉得不好对她硬顶,便以“文债在身,不好擅离”为由婉言谢绝。 

  我们全家南下不久,外祖父也赶来上海。他让任上海大中银行总经理的表舅王尔藩出

  面,向父亲表示,打算把上海的亲友都请来,在国际饭店丰泽楼摆上十桌酒席,举行盛宴

  认亲仪式。父亲听了,不由一笑,说:“这场家庭纠葛并不是什么体面、光彩的事情,何

  必要大事张扬、事情已经过去多年,我看还是算了吧。”可是,坐在一旁的母亲这时动情

  了。她想,凡事不过三,外祖父三次来请,事实上已经三认其错,何况,老人家已经年过

  六旬,再不同意,就有悸情理了。于是,她转而劝父亲道:“就依了老人家吧。过分的铺

  排没有必要,可以找安静点的地方……”话还未讲完,表舅马上接过来说:“要得!要得

  !就在我家可好?”父亲素来敬重患难与共的夫人,看到她已点头答应,也就不再说什么

  了。 

  一九四六年夏日的一天,父亲和母亲带着我们几个孩子,到建国西路懿园表舅家去见

  外祖父。那天,父亲特意穿上当年在天津孙公馆做家庭教师时穿的旧长衫,这与外祖父那

  身做工考究、熠熠闪光的丝绸裤褂,恰成鲜明对比,新旧贵贱悬殊,显得极不协调。当时

  我们并不明白,就去问父亲,他不回答,只说了一句:“小孩子家,莫问!”后来一想,

  父亲这样做,或许是借此表明自己“宠辱不惊”的心志吧、 

  翁婿相认,外祖父给父亲送了见面礼,父亲给外祖父磕了头。仅此而已,事后各走各

  的路,彼此很少往来。要说父亲排斥富贵,倒也不是。那些于危难中帮助过父亲的人,像

  三姨经仪、六姨经楼、八姨经华、十五姨经信,父亲总是耿耿于怀,念念不忘。在一起时

  ,父亲常陪她们看戏、打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