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谋缯拢笆牢奕丝杀取!壁笙担骸澳闼蹈咦嬖趺囱俊甭碓担骸肮馕涞鄹喜簧细咦妫「咦嫖蘅晌薏豢伞O衷诨噬舷不豆偈拢诙龋窒不逗染啤!彼档母喜簧希驮谟谖蘅晌薏豢桑芄徽庋畔缘盟暮拼蠊悴畔缘盟钠揭卓砑颍畔缘盟奶槲藜省⑽揠薅奕丝杉啊*ァ �
尧、舜、禹、汤、文、武,虽然是历代的圣君,可对待一切事物,都是以这种态度来处理,所以能集合许多贤人哲士、英雄豪杰的智力睿力勇力作为一己之力,集合许多圣明高深的见解为一己之见解,这样的人自然比一人孤用自恃强过百倍,自然在天下难以寻出对手来。
齐景公素来喜爱的狗死了,他想以人礼来埋葬,用内外的棺椁装敛它,晏子知道了这件事,连忙来劝谏,并说这是一些细小的事,陈理力谏,景公就丢开了原来的决定,而用趋疱治狗的方法,以会朝属,景公也曾以喜爱嬖妾的原因,经常按照她的想法去做事。有一次,嬖妾因最欢喜翟王的儿子羡以十六匹马重驾的高明技术,请求给驾车的人以丰厚待遇,景公已经答应了,后来终因晏子的劝谏,而罢去了翟王的儿子羡,又疏远了嬖妾。
又例如楚庄王的爱马患病而死,庄王想用大夫的礼仪来安葬它,使群臣感到难堪。又因劝谏的人很多,庄王下命令说,有再以马劝谏的人定死罪,庄王的心意坚决是可想而知的,后来终于以淳于髡的劝谏而放弃了原来的主张,这就是他无可无不可的胸怀,听取了善言,所以能称霸。
同时期的魏王,决定起建中天台,并且下令说:“敢于劝谏的人定死罪。”以此用来表示他心中的意志坚定,势在必行。最后终于以许绾愿与他商讨天台的建筑,以先要解决问题的讽谏,而放弃了。
《中庸的智慧》 第一部分无为无不为
无为无不为
汉朝第一任相国萧何临死前,推荐担任齐国丞相的曹参代替自己。曹参接任后,凡事毫不变更,一切都遵循萧何所定的成规办。比如,他选择郡国官吏中不善言辞、谨慎忠厚的长者,召来做下属吏员。对伶牙俐齿、一味追逐名声者立即斥退。他自己则不干什么事,而日夜饮酒。卿大夫以下官员和宾客见曹参不理政务,都来求见想劝谏。可是一进门,还没说到正题,酒席就已经排列,曹参就劝起酒来。部下刚想开口说话,酒杯就触到了嘴边,一直到被灌醉了,也始终没机会劝说,这都成了常事。
相府的后园与吏舍相近。吏舍内天天饮酒唱歌喧闹,相国属下官吏感到讨厌极了,却没有办法,于是请曹参到后园走走,希望相国听到后惩治这些不务正业的家伙。可是曹参反而叫人取酒来,在园中设座喝起来,于是唱歌喧闹,与吏舍里的那帮家伙们相应和。
曹参见人有小过失,尽量庇护掩饰,因此相府里也终日没有什么事。
他的儿子任中大夫,汉惠帝觉得相国不理政务,是不是因为我年轻而不把我放在眼里?于是对曹参的儿子说:“你回家试着私下里问你父亲,就说‘高帝才去世不久,皇帝年纪尚轻,作为相国日日饮酒不理政事,是怎么关心国家大事的呢?’不过别讲是我教你的。”
曹参的儿子回家,找了个机会劝谏曹参。曹参听了很生气,把儿子打了一顿,说:“快快进宫去侍候皇上吧,天下事还不该你发表言论。”
到了上朝时,皇帝责备曹参说:“为何责罚你的儿子呢?那是我让他劝你的。”
曹参脱帽谢罪说:“陛下自己认为圣明比高帝如何?”
惠帝说:“朕哪敢比先帝呢?”
曹参说:“陛下看我的才能比萧何怎样?”
皇上说:“你似乎不如萧何。”
曹参说:“陛下说得很对,既然高帝与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明确。陛下垂拱而治,我等尽忠守职,遵从旧时法令不致失误,不就够了吗?”
惠帝说:“说得好,您去歇着吧!”
曹参当了三年相国死去,百姓歌颂他说:“萧何制法,整齐划一;曹参接替,守而不失。承其清静,百姓安宁。”
在武术中,有“四两拨千斤”一招。其实质是,如拿捏得准,用很小的一点力气,就可以产生出花几倍的力气才能产生的效果。曹参是一个聪明人,看起来他似乎没有干什么事,但实际上他干了不少事,不然社会怎么治理得这么好呢?百姓赞美他就是一个最有利的证明。
有些人就不懂这个道理。他们一辈子不得清闲,整天忙得四脚朝天,但是到了退休的年龄回过头来一清理,自己都弄不明白几十年都干了些什么。这种忙人就是只开花不结果的树。在生活中,就属于无事找事的人。
比如,在有领导的场合,大家都想听听领导的指示,他却急于汇报自己的工作,说自己的感想,抢话,甚至打断领导的话头,说得比领导还多,成了现场的中心人物。
比如,机关要搞活动,方方面面都布置好了,各有关方面都分头去做了,他却一会儿想起一件事,一会儿又一个主意,搞得大家手忙脚乱,最终影响了事情的进程。与其这样,何如汉惠帝对曹参说的那句话:“你去歇着吧。”
这种人看不出火候,所以往往败得很惨。
《中庸的智慧》 第一部分无为管理有作为
无为管理有作为
无为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管理方法。有人曾指出,最高明的管理者无为而治,人民大众只知道他的名字,知道有这么一个人;次一些的管理者,多办善事,人民亲近他、称誉他:再次一等的管理者,多强暴而使人民畏惧他、疏远他;最差的管理者,鱼肉百姓、祸国殃民,人民自然辱骂他、侮辱他,甚至推翻他。因此,判断一个管理者的优劣,他与人民的关系则是最重要的标准。老子也曾说,人民是水,统治者是船,船可能在水中平安航行,也能被滔天巨浪所吞没,所以,主动权并非永远掌握在统治者手中。
六出奇计的陈平对汉代一统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晚年时被汉文帝任命为宰相。有一天,文帝召见陈平和另一位宰相周勃,文帝首先问周勃:“你经手裁决的事件,一年约有多少件?”周勃回答:“臣不肖,对这不清楚。”文帝又问:“那么,国库一年的收支大概有多少?”周勃也答不出。文帝见周勃身为丞相,一问三不知,面有不悦之色,周勃吓得汗流浃背。
汉文帝又拿同样的问题问陈平,陈平回答说:“这些问题,我得问有关负责人才能知道。”文帝接着问:“谁是负责人呢?”陈平回答:“裁判事件的负责人是司法大臣,国库收支的负责人是财政大臣。”汉文帝接着又问:“所有的事都有人负责,那么宰相是干什么呢?”陈平不慌不忙地答道:“宰相要使百姓各得其所,对外须镇抚四方的蛮夷与诸候,对内则要督促所有的官员做好各自的份内工作。”陈平的这番话让汉文帝深表赞同。
战国时邯郸的老百姓每到元旦就要上山去捉斑鸠送到赵简子府第上,然后赵简子就赏给他们很多银子。有个在赵简子家作客的人见了很奇怪,便问:“为什么要把这些斑鸠捉回来?”
简子回答道:“你难道不知道吗?每一个小生命都是宝贵的啊!元旦那天,我要把他们都放回树林去,表示对生灵的爱护。”
客人听了大笑说:“这就是爱护生灵的办法吗?老百姓知道您要放生,献上斑鸠有赏,都争着去捉斑鸠。有的用铁夹,有的用箭射。虽然也可活捉一些,但死的也不少。如果您真的可怜这些小生命,还不如下个通令,禁止捕捉斑鸠。否则,捉了又放,您的恩德远抵不上罪过呢。”
无为而治就是让老百姓在战后休养生息的管理办法,早在汉代之初统治者采取的无为而治术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刘邦和萧何死后,接位的皇帝是孝惠帝,接替的宰相是曹参。曹参执政的方针是“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这是为什么呢?曹参对自己的执政方针是这样解释的:因为高祖与萧何已经定了天下,法令制订得非常明确。而天下太平情况下的百姓正在努力修养生息,对于官吏们来说,只要严守职责,不要丢失这些就行了。事实证明,无为而治深得民心,后来老百姓编成歌谣赞扬道:“萧何订法令,曹参照执行,百姓得安宁。”这就是无为而治的典型。
当然,“无为”不是无所作为,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一切顺应自然,不以人为去有意改变客观规律。因此,“无为”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无为的目的还是有为,这就是老子进一步阐明的“无为而无不为”。这种“无为”,从客观效果上讲,是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形势稳定的。
古人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管理方法,不是给了我们许多可以借鉴的东西吗?
《中庸的智慧》 第一部分百折不挠(1)
第二章〓中庸:坚持但不固执
在坚持与固执之间寻找平衡点,所以坚持而不固执也是一种中庸,关键在于怎样找到这个平衡点?过犹不及,把握不好火候,要么就是朝三暮四,要么就是老顽固,不见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不流泪,头破血流,还要留下笑柄。
百折不挠
订出一个目标——要有耐心地完成它,即行动要有恒心。
一个人必须固定他的视野——如果他立志要成功的话。他必须知道正在为什么目标而工作,然后他才会像一只猎捕捉老鼠一样紧追不舍。一个知道自己目标的人,就不会因为挫折和失败而泄气了。
只有行动有恒心的人,才能发挥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