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人的先天条件差异是比较小的,因此在学习中主要在于一个“勤”字,只有肯于坚持勤学苦练,持之以恒,才能真正成为有用的人才。
中国有句名言:宁为有瑕玉,不作无瑕石。
玉虽有瑕但终归是玉,石虽无瑕但终归是石,玉、石不可同日而语。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尽管他会有一些缺点、毛病,但瑕不掩玉,终归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一个平庸的人,尽管表面上看起来无可挑剔,但终归是个平庸之辈。人生一世,具有真才实学才是根本。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由于某个有真才实学的人有缺点、毛病而不用,而对那些虽无缺点毛病,但无真才实学的人颇有好感而信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剧。
但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滥竿充数的人不能长信。
战国时,齐宣王很喜欢听吹竽,特别钟爱的是听众竽合奏,他每次都要300个乐师一同吹奏,听起来才过瘾。
有一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却也混在三百人中,每回都参加演奏。他双手捧着竽,嘴唇微微地动,一样享受很高待遇,这样,他也混了好多年。后来,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继承王位。这位新任的国君,也爱听吹竽,但是他却爱听独奏,他叫三百个乐师一个一个地吹奏,这时,南郭先生知道没法继续混下去了,只得扔下他的竽,悄悄溜走了。
时光的不可逆转性是任何人也无法改变的,我们对时间就只能珍惜。在生活学习中不应为流逝的时光而白白的叹息,重要的是努力抓紧余下的时光。人生易老,青春难再,对于时间和年华要格外珍惜。
师旷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他虽然是个双目失明的人,却依旧热爱学习,在音乐方面的造诣很深。
有一天,晋平公问师旷:“我70岁了,很想学习,恐怕已经太晚了吧?”师旷反问道:“既然晚了,为什么不点起蜡烛呢?”晋平公听后,认为他答非所问,很气愤。
师旷解释说:“我这个瞎了眼的臣子哪里敢跟君王开玩笑呢?我听人说过:‘少年时代热爱学习,好像旭日东升,光芒万丈;壮年时代热爱学习,好像烈日当空,光焰夺目;到了老年,才下决心学习,那就好像晚上点起蜡烛’。”晋平公听了,点头称赞道:“你说得真好!”
古人尚且活到老学到老,今人更应“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中庸的智慧》 第二部分纸上谈兵,自掘坟墓
纸上谈兵,自掘坟墓
纸上谈兵的儒生赵括可以说是理论脱离实际的“最佳人选”。自以为天下能与自已匹敌的只有名将白起,孰不知过其者甚多,自己乱箭穿身不说,还为40万赵军掘了坟墓。
赵括到底是什么性格?理论脱离实际,书生之能,还是纸上谈兵之辈。总之,他正是刚愎自用那两种人的前一种,没有多少经验,凭自己的一点浅薄知识夸夸其谈,听不进别人的劝告,在与秦军交战中,理论脱离实际,刚愎自用。招致长平惨败,使赵国彻底走向衰落。
赵括是赵国的名将赵奢的儿子。
赵奢是一个老成持重、具有丰富经验和真才实学的将军,但他的儿子赵括却是一位空谈家。赵括自幼聪明肯学,又热情好辩,跟父亲读了不少兵书,父子俩也经常辩论行军作战事宜。辩论时赵括口才颇佳,又常常引经据典,赵奢往往不是他的对手,这就是所谓的“纸上谈兵”。赵括虽无实际经验,却也学了些理论知识,就十分狂妄自大,经常自我吹嘘,简直认为自己就是举世无敌的将军,但赵括的父亲和母亲都十分清楚,赵括只会夸夸其谈而已,并无真实本领。
此时赵括的父亲赵奢已死,赵括的母亲一听赵王任命赵括为主帅,惊慌万分,立刻去见赵王。她哭着对赵王说:“赵奢临死的时候曾嘱咐我,千万不可让大王重用赵括,因为行军打仗是十分凶险的事,需要万分谨慎,可赵括每当谈起军事却显得十分轻率随意,如果让他带兵打仗,非遭失败不可。再说,赵括也不会得到士兵的拥戴,他的父亲每当受了大王的恩赐,从不拿回家去,总是全部转分给将士,一旦接受命令,就全心全意地为国工作,从不过问家事,而赵括正相反,他做了将军,就盛气凌人,对大王的赏赐,他全都拿回家置办了房屋田产,对部下毫不关心,难道这样的人能做大将带兵打仗吗?还是请大王收回成命吧!”丞相蔺相如等人也极力反对,但赵王一意孤行,不肯收回成命。赵括的母亲见不可挽回,就对赵王说:“如果您一定要让赵括做主帅,将来他出了差错,请您不要怪罪我们全家,希望您能给我一张文书做证据,以免我们全家被杀。”赵王答应了她的要求,给她立了字据,保证赵括成功与否,均不会连累家人。赵括的母亲回到家里,知道赵括必败无疑,就分散了家财,遣散了众人。
赵括挂上帅印,来到长平,代替了廉颇,更换了一些主守的将领,拆除了廉颇等人的筑建的防御工事,做好部署,准备大举进攻秦军。
秦国见赵国果然中计,用赵括为帅,换了廉颇,十分高兴,也立刻调整了部署,派白起为帅,此次换将,是军事机密,只有少数人知道,为的是不让赵括知道。王元做了副将,同时增派了大批援军。
冯亭等一些老成持重的将领看到赵括急于进军,忙来劝阻,并把廉颇的策略解释给他听,希望他能继续坚守。但赵括却说:“廉颇懂什么?我有40万大军,声势浩大,士气正可用,遇见敌军,就要迎头痛击,不杀得泰国片甲不归,决不退兵!”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在赵括身上一点不错,刚愎自用、理论脱离实际让他不知所以然,飘忽忽地不知自己的份量,更不知自己的事是小,赵国生死存亡是大,用如此性格之人为将,实在是赵国的重大失策。
白起是身经百战的宿将,深知用兵之道。他决定先给赵括点甜头,以诱其出兵。白起派出几支小股部队前去挑战,接连几次被打得大败,赵括十分得意,第二天就亲率大军追出城来。王元反而被迫防守,赵军就把王元包围,连攻了几天。赵括正在得意的时候,忽听军士报道:“后路已被秦国的大军堵死。”接着又有一位将军来报:“西面已满市秦军,无法通行,只有东面尚未发现秦军。”这时,赵括已三面环敌,只有东面还是空隙,他只得率领赵军往东面的长平关撤退。刚跑了5里多地,斜刺里冲出一支秦军,带队的大将蒙鳌高喊:“赵括小儿,你已中了武安君的计了!”赵括一听武安君白起的名字,立刻吓得晕头转向,没有主意,就在半道上就地扎寨。
冯亭等老将劝说道:“现虽四面被围,但我军势力尚大,如能拼死突围,可望回到大营。如果就地扎寨,被秦军四面围住,那就一个也跑不掉了!”赵括不听,执意在中途扎寨。
如果此时赵括能听冯亭等人的劝告,或许还有生还的机会,再重新布置工事,调整战略方案,胜败说不准是秦军还是赵军了,可个性刚愎的赵括却偏偏不听冯亭等人的劝告,非得中途扎营,这不是他自己自掘坟墓吗?
白起一见赵括扎寨,立即抓住时机,四面围住,赵括即刻成了孤军。赵括守了46天,外无救兵,内无粮草,军士杀人相食,已无法支撑下去,赵括只得选派军士冲击,但每次均被秦军的强弓硬弩射回,死伤惨重。赵括眼见无计,只得自率5000精兵硬冲,他自己骑一匹快马,正撞上了秦军大将王翦和蒙骛,吓得拨马旁逃,却掉入陷坑之中,当即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军见主帅已死,失去了斗志,混战了一阵,也就全部缴械投降,白起把投降的40多万赵兵全部活埋。
赵括的失败,不是偶然,是必然的,在出兵之前,赵国头脑清醒的大臣就已经看到了如用赵括必败无疑这一结局,何也?他们就是根据赵括的性格给他下的定论。果不其然,刚愎自用、理论脱离实际的赵括兵败身死,自己身死是小,毁掉了赵国,实是一大悲哀!
刚愎自用无疑是性格的一大缺陷,然而这种缺陷往往会被自身的某些优点所掩盖。比如,关羽、项羽皆是刚愎自用性格的典型,他们以义、勇感动着世人,使人们知道了他们二人是盖世无双的英雄。麦克阿瑟一生被耀眼的光环笼罩着,但也许是这些光环使得他刚愎自用,袁绍英名早成,以强大的武力雄踞着北方。若说起这类性格的长处,应该说没什么长处,表面常与刚毅、坚韧性格相似,但这只是固执己见而已,优点不多,缺点倒不少,理论脱离实际,自负傲物,狂妄自大……这些缺点都是做人自做事的大忌,更是一颗定时炸弹。奉劝个性刚愎的人还是改掉性格的缺点,重新打造自己的命运。
《中庸的智慧》 第二部分失败中学到的更实用
失败中学到的更实用
人生之路,一帆风顺者少,曲折坎坷者多。要使自己不成为“经常的失败者”,就要善于挖掘、利用自身的“资源”。虽然有时个体不能改变“环境”的“安排”,但谁也无法剥夺其作为“自我主人”的权利。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网有《左传》;孙子殡脚,《兵法》修列;司马迁受宫刑乃成《史记》,欧阳修两岁丧父笃而成才;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而雪洗国耻;韩信遭胯下之辱而统率百万雄兵。就是因为他们无论什么时候都不气馁、不自卑,都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当今社会,给现代人提供了多种发展机遇,只要敢于尝试,勇于拼搏,是一定会有所作为的。
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