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在指导思想上绝不能搞多元化。要充分认识到,我国思想政治领域的斗争不仅会长期存在,而且很复杂,有时甚至还会是尖锐的。对于违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违反改革开放政策、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错误言行,必须进行理直气壮的批评和纠正,切不可听之任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绝不是一个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六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一、本章新增知识点权威解析
(一) 社会规律及其特点
1。社会规律揭示社会发展的内在固有的关系。它不以任何个人、阶级以至于整个人类的意志为转移,并支配人们的活动,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2。社会规律的特点:
(1)从社会规律的表现形式看,社会规律主要表现为统计学规律。
(2)从社会规律的形成机制看,它形成于实践活动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之中。
(3)从社会规律起作用的方式看,社会规律得以存在并发生作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二)生产力标准的依据及其意义
1。所谓“生产力标准”,是指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我们工作的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进步的根本标准。
2。生产力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标准,是因为:
第一,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整个社会关系,决定社会生活的基本结构,决定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所以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第二,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人与自然的矛盾是社会生活的根本矛盾,这一矛盾只能用生产力方法去解决。因此发展生产力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
第三,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发展多种目标的根本条件。任何社会发展都具有多种目标,如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人的主体能力的不断发展等等。这种目标的实现,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
第四,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在某一社会中,生产力能以它应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并超过其他社会的生产力发展速度,实际上集中体现了该社会的结构更为合理,社会关系更为先进,人的主体能力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第五,生产力是一种具有可测度的客观标志,它具有直接现实性。
3。生产力标准是实践标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集中体现。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进一步深化。坚持生产力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实践原则,也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前提。坚持生产力标准,对于我们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促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确立生产力标准能使我们破除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从根本上划清科学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界限。同时“生产力标准”又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从历史主体的角度,为把“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真正贯彻和落实于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提供了根本保证。
(三)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与改革。
1。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社会革命,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其实质是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革命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
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变更的决定性环节;革命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革命能改造和教育群众和革命阶级本身,革命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改革也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革形式,它是在同一社会形态中,通过调整、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部分及环节,实现该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改革是社会发展中经常出现的、具有相当普遍性的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形式。
改革也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社会改革是走向社会革命的一个步骤,是革命的前提和准备,而在革命后,它又往往是巩固革命成果、完善社会制度、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改革和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的两种方法和手段,两者互相补充,共同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3。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改革是一种“制度创新”,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改革是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所以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二、本章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一)核心概念
1社会发展规律
2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二)基本原理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1)内容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适应的——促进作用,不适应的——阻碍作用。
(2)方法论意义
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根源——社会生产力;
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理论依据。
是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根据。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
(1)内容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适应的——促进作用,不适应的——阻碍作用。
(2)方法论意义
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规律一起使我们把握了社会历史的基本规律。
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依据。
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根据。
3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一、本章常考知识点
从1993年到2005年,本章内容曾以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辨析题、分析题方式考查过,多数命题为主观题。命题内容主要是: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
(2)社会历史发展基本规律。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4)人的本质、人的价值。
(5) 科学技术与“全球问题”。
二、本章2005年试题标准答案分析
1。(2005年试题多选题第17题)党的十六大指出,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三大规律”()
A。是有层次的
B。都是人的活动的规律
C。是人们在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规律
D。存在着个别、特殊和一般的关系
【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2005年试题单选题第4题)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这标志着()
A。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完善B。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
C。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D。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升华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上层建筑一定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和意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上层建筑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的需要时,就起促进作用,不适合时,就会阻碍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当它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是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力量。我国在政治文明建设中对人权的高度重视是一大进步,因此选项B正确。
三、本章2006年重点预测
本章2006年重点要注意科技革命、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两大知识点出分析题(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他可作选择题复习。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是()
A生产力水平的不同B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