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上海文学》编委等职。1950 年开始创作,出版短篇小说集《高高的白
杨树》、《静静的产院》、《草原上的小路》,话剧剧本《不带枪的战士》,
散文集《惜花人已去》,中篇小说《她从那条路上来》,文论集《漫谈我的
创作经历》等。
(周立勋冯恩大)
《百合花》短篇小说,作者茹志鹃。发表于《延河》1958 年第3 期。
这篇小说写的是1946 年中秋发生在我军前沿包扎所的一个小插曲。一个年
轻、腼腆、淳朴的通讯员去一个结婚三天的新媳妇家借被子,没借来,很难
过,羞涩真诚的新媳妇明白了部队打仗是为老百姓后,便把她唯一的嫁妆—
—那条枣红底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借给了小通讯员,后来小通讯员为掩护
民工而牺牲,新媳妇又用这条百合花的被子为小通讯员成殓。小说歌颂了人
民军队和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深情,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亲切动人。细
致入微的心理刻划,诗意的舒缓动人的节奏,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柔婉浓
郁的抒情调子,构成了作品的独特风格。
(周立勋冯恩大)
《剪辑错了的故事》短篇小说。作者茹志鹃。发表于《人民文学》1979
年第2 期。小说是对1958 年错误的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共产党干部老甘与农
民老寿在战争年代亲如一家,患难与共,在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大跃进的年
代他们却由隔膜发展到对立:为了放粮食高产的“卫星”,毁了即将获得丰
收的大片梨园,种上小麦,老寿因反对成为“绊脚石”,老甘却由公社书记
升为县委书记。小说以老寿的意识活动为线索,采取时序颠倒跳跃、历史回
忆与现实的交织描写,意识活动与梦幻互相流动等表现手法,将四十年代的
解放战争中和五十年代的大跃进中老甘对群众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进行对
比,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作品曾获1979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周立勋冯恩大)
黄宗英(1925~)。浙江瑞安人,出生于工程师家庭。著名表演艺术家、
女作家。1941 年16 岁时走上舞台,四十年代后期己成为著名电影演员。1958
年以后,她的演员生活渐渐“淡出”,而作家生活渐渐“淡入”。她的作品
主要有:散文、报告文学集《一个女孩子》、《星》、《橘》、《小木屋》,
电影文学剧本《在祖国需要的岗位上》、《上海英雄交响曲》。
(周立勋冯恩大)
《大雁情》报告文学。作者黄宗英。发表于《十月》1919 年第1 期。
这是黄宗英最有代表性、影响最大的一篇力作。作品描写了先进科学工作者
秦官属的坎坷遭遇。秦官属原是西安植物园杨树树种优选研究专题的业务组
长,“文革”中,有人要锯掉园内仅存的外国稀有杨树树种,她发了最大的
一次脾气,受到迫害。1972 年她到洛南县,帮助搞野生药材家种,数年如一
日,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和群众建立了深厚感情,但却被非议,受到了不公
平待遇。作者尖锐地提出了在新时期如何正确对待知识分子的重要问题。作
者注意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掘,采用了意识流、主体交叉等手法,挖掘人物
的心灵美,成功地刻划了主人公文静而又泼辣的性格。作品获1977—1980
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周立勋冯恩大)
石方禹(1925~)原名石美浩。生于印尼爪哇。一岁时随父母回国,定
居福州。当代诗人、剧作家。1947 年在燕京大学新闻系学习时入党。1948
年到香港任《文汇报》记者。1949 年任《长江日报》国际新闻部编辑,后任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文艺编辑组负责人,英文《上海新闻》要闻组组长,同时
兼任作协上海分会理事、《电影新作》编委会委员。1952 年后任上海电影局
剧本创作所编剧,海燕电影制片厂文学部主任。1963 年调任《北京周报》总
编室副主任,一年后又回海燕厂。文革后任上影文学编辑部负责人、该厂领
导成员之一,《电影新作》编委。主要作品有:长诗《和平的最强音》、《古
巴·革命及其它》、《让年轻人发言》、《上海,唱不完的战歌》,电影剧
本《天罗地网》、《小足球队》,记录片《人民的杭州》等。
(周立勋冯恩大)
《和平的最强音》政治抒情诗。作者石方禹,发表于《人民文学》1950
年3 卷1 期。诗作以保卫和平为主题,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的力量,表达了世
界人民渴望和平、保卫和平的共同心声,抒发了和平一定战胜侵略的坚定信
念。诗中首先写世界各国人民保卫和平的宏大声势,渲染和平的正义性;然
后揭露了战争贩子的丑恶嘴脸,鞭挞了他们的野心和罪恶;最后写全世界人
民保卫和平的斗争历史,进一步突出了和平运动的巨大规模和强大声势。诗
中塑造了人民顶天立地的巨大形象,形象鲜明,生动突出。诗作视野开阔,
气魄宏大,调子高昂,语言有力,极富鼓动性。
(周立勋冯恩大)
聂华菩(1925~)当代女作家、文学翻译家,现旅居美国。1939 年在湖
北合县中学读书,后考入四川国立十二中学。毕业后考入四川的中央大学外
文系,1948 年毕业,这时曾用“思远”的笔名发表文章。1949 年去台湾,曾
为《自由中国》编委和文艺主编。1962~1964 年应台静农、徐复观的邀请,
分别在台湾大学和东海大学任中国现代文学副教授。1964 年被迫离台去美,
在爱荷华大学教书,同时从事写作和翻译。1967 年与丈夫——美国诗人保
罗·安格尔在爱荷华大学创办“国际写作计划”,每年邀请世界各国作家来
此写作,进行文化交流。因为这一创举,她和丈夫在1977 年被提名为诺贝尔
和平奖金候选人。聂华苓作品很多,有长、中、短篇小说、散文、评传、翻
译(既有英译汉也有汉译英),著名的小说如:《王大年的几件喜事》、《珊
珊,你在哪儿?》等。
(周立勋冯恩大)
《桑青与桃红》长篇小说。美籍华人女作家聂华苓著。1971 年连载于
台湾《联合报》,中途遭禁,同时在香港《明报》月刊连载完,中国青年出
版社1980 年出版单行本。小说共四部,分别以长江、北平、台北、美国为背
景,描写女主人公桑青如何在流浪、放逐中由一个纯贞的少女变成了人格分
离者桃红,反映了历史动乱给一部分青年带来的精神悲剧。桑青、桃红的形
象反映了从大陆到台湾的小市民阶层的精神面貌,揭示了追随垂死的旧制度
必然没有出路的主题。小说视野广阔,注意写实与象征的结合,以及民族化
与现代化的融合。
(周立勋冯恩大)
李瑛(1926~)河北丰润县人,当代诗人。生于辽宁锦州一个贫苦铁路
职工家庭,7 岁时回丰润读书。1945 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49 年未毕业
即参加解放军,以记者身份随军南下,在火线上入党。抗美援朝时到朝鲜战
场采访。回国后先后任解放军文艺社编辑、副社长、社长,解放军总政文化
部副部长,中国作协理事等职。目前,李瑛一共出版了22 本诗集,3 本诗选
集,还出版了长篇政治抒情诗《颂歌》。其代表作有:《月夜潜听》、《哨
所鸡啼》、《巡逻晚归》、《一月的哀思》、《我骄傲,我是一棵树》等。
其中《我骄傲,我是一棵树》获1983 年全国优秀诗集一等奖。
(周立勋冯恩大)
《一月的哀思》长篇抒情诗。作者李瑛。发表于1977 年1 月7 日《光
明日报》。全诗共五章。第一章是序诗,写周恩来溘然长逝,噩耗传来,人
们感情上难以接受的哀痛心情;第二章写亿万人民痛悼周总理的历史性场
面,表现了人民绵绵不尽的哀思;第三章追忆周恩来伟大光辉的一生;第四
章写周恩来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第五章回顾了1976 年1 月那悲哀的日子,将
这首埋在心底的长诗挖掘出来,以寄托哀思。全诗按照听到噩耗到举行丧仪
的时间顺序,巧妙地插入对周恩来光辉生平的回忆,逐层展开,有条不紊,
情深意切,浑然一体。诗作感情深沉,时而低徊,时而激越,既气势磅礴,
又细腻隽永。
(周立勋冯恩大)
高玉宝(1927~)辽宁复县人,战士作家。小时只读过1 个多月的书,
就被迫给地主放牛、放猪。10 岁开始以流浪为生,17~19 岁劳工,20~21
岁学木工。1947 年复县解放时参军,第二年入党。1949 年开始学习创作。
1954~1962 年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工农连和新闻系学习。大学毕业后又回部
队工作。1951 年写成自传体小说《高玉宝》,经多次修改,于1955 年出版,
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译成15 种文字。他还写过诗歌,如《端午节那一天》、
《解放军叔叔》、《赞登山英雄登高峰》、《毛主席教我颂工农》,小说《报
喜》,报告文学《友谊》、《玻璃厂的变迁》、《家乡处处换新颜》(该文
被海外华侨发在一些国外的华语报上)等。
(周立勋冯恩大)
《高玉宝》自传体长篇小说。高玉宝著。1955 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作品描写了高玉宝一家在三座大山压迫下的悲惨遭遇。爷爷、妈妈、叔叔、
弟弟相继被日本鬼子、汉奸、恶霸夺去了生命。玉宝和爸爸从乡下跑到大连,
在大连仍无活路,又从大连回到乡下。玉宝小小年纪就当猪倌、做童工,深
重的压迫,使他形成了反抗的性格,用粪叉子打保氏、痛打地主周扒皮。小
说通过玉宝一家的遭遇和玉宝的反抗,揭露了三座大山的残暴统治,表现了
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作品情节生动,引人入胜;语言朴素自然,亲切感人;
生活气息浓郁、具有质朴、明朗的风格。
(周立勋冯恩大)
公刘(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