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赏为中心主张,而以宫国强兵为宗旨。语言风格冷峻廉悍,朴实无华,体现
了法家不事文饰、务求明白实用的特点。从论说文的角度看,该书文体多样,
或先综合后分析,或先分析后综合,兼用归纳演绎、首尾呼应。有时也运用
比喻、排比、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和寓言故事以增强说理的效果和形象性。
(路秉灿)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后期韩国人。出身贵族,与李斯同为荀
况的学生。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学思想之集大成者。战国末期七雄中的韩国,
已陷入“主卑国危”的局势。韩非屡次上书韩桓惠王建议变法图强,均未被
采纳,于是著《孤愤》、《五蠹》、《说难》等十余万言。秦王政(即后来
的秦始皇)读后大为赞赏。逼韩王安遣韩非入秦,尚未任用,即遭李斯、姚
贾陷害,被迫自杀于狱中。他的著述被后人辑成《韩非子》一书。韩非思想
的核心是他的以法术为中心,法、术、势三结合的政治学说,为新兴地主阶
级夺取政权,建立专制主义国家准备了理论武器。在哲学思想上,发展了荀
卿的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不断变化,不同时代应采用不同的政治措施,
反对“复古”和“法先王”。韩非是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也是战国
著名的散文家。他的艺术创造,大大丰富了先秦文学的宝库。
(刘水平)
《韩非子》散文集。共55 篇。大部分是韩非所作,但也有后人窜入的
文章。战国末期,七雄中韩国最弱,做为韩国贵族的韩非曾屡谏韩王而不见
用,乃著《显学》、《孤愤》、《五蠹》、《说难》等十余万言。他吸收儒、
道、墨各家学说,综合商鞅的“法”治,申不害的“术”治,慎到的“势”
治,提出了一套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法制学说体系,
以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建立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的需要,有进步性。《韩非
子》中的文章有论著,有说经,有辩难,可谓形式多样。其文章体裁的系统,
语言的严密斩截,说明问题的透彻周详,援引论据的坚实有力,寓言故事和
历史材料的巧妙运用,标志着先秦论说文发展的新阶段。其寓言故事,开了
《说苑》、《新序》的先河;《五蠹》、《孤愤》、《说难》等,很为散文
大师司马迁所称赞。
(刘永平)
晏婴(?~前500)春秋时齐国夷维(今山东高密)人。历经灵公、庄
公、景公三世。景公时为相,以节俭力行、危言危行显名于诸侯。《晏子春
秋》记述春秋时齐国晏婴言行的散文作品。旧题晏婴撰,实为战国时人搜集
他的言行及遗闻轶事编辑而成。今本《晏子春秋》共8 篇,分215 章,每章
记述一事。其中多以晏子即事劝谏景公治国利民、贤明为政为内容。他或犯
颜直谏,或析义明理、或婉言讽劝,发人深省,表现了一位国家重臣忠心耿
耿辅佐君主的思想。此类篇章多以记言为主,略于记事。书中文学意味较浓
的,是记述有关晏子行事的一些传说故事。具有生动的情节、鲜明的形象和
个性化的语言,突出地表现了晏子临危不惧、忧国恤民、廉洁奉公、善于辞
令的可贵品德与性格。
(路秉灿)
《吕氏春秋》吕不韦招集门客所著之书。署名吕不韦。吕不韦(?~前
235),濮阳(今属河南)人。战国未为秦相国,门下有宾客三千。他让宾客
人人写下所闻,汇编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160 篇,20 余万言,号曰《吕
氏春秋》又称《吕览》。其书因出于众手,各纪所闻,其内容乃以儒道思想
为主,兼及名、法、墨、阴阳诸家言。该书体例一致,文章结构完整、逻辑
性强,并常用寓言故事说理,语言生动形象。有些篇章整节都由比喻组成,
文字简炼、取义贴切。如《荡兵》篇,说兵“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
不善用之则为祸;若用药者然,得良药则活人,得恶药则杀人”,从而说明
义兵是天下的良药,不能弃而不用,但用必得法;《察今》篇举楚人不察水
涨仍遵循旧标志和楚人刻舟求剑等故事来强调因时变法的重要。寓言故事的
运用,不仅使文章内容丰富,而且将深刻的哲理说得深入浅出,形象鲜明,
文学色彩浓郁。
(路秉灿)
宋玉(前290?~前223?)字子渊,战国未年楚国鄢(今湖北宜城县)
人。著名的辞赋家,出身低微,“识音而善属文”。做诗仰慕屈原,是个才
华秀逸的文士。楚襄王时曾为“小臣”,为人有正义感,后因“不见察”与
同僚妒嫉而失职。家贫寒,“无衣裘以御冬”。他自己在那因秋触而追忆往
事、抒写情怀的《九辩》里抒发了“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怨叹。他的作品,
据《汉书·艺文志》说共有16 篇。宋玉是屈原艺术的继承者,而且在艺术创
造方面还有独到的地方。朱自清称宋玉“是第一个描写‘悲秋’的人”。唐
代诗人杜甫说:“窃攀屈宋宜方驾。”可见宋玉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是有一
定地位的。他的艺术创造,为汉赋的写作开了先河。
(刘永平)
《九辩》辞赋。战国时楚宋玉作。见王逸《楚辞章句》。“九辩”是古
代乐曲名,“辩”即“遍”,乐终一阕谓之“辩”;“九辩”,是一部多遍
反复演奏的乐曲。全诗共九章。楚幽王时,年愈60 的作者因秋感触作《九辩》,
以抒发“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怨叹。叙述了自己潦倒穷愁的不幸遭遇,抒
发了遇合之难与时光易逝的感慨,在有感于国运阽危的愁思中痛斥了谗人蔽
君与败坏国事,最后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对现实的态度。全诗表现了诗人
仕途不遇引起的悲愁和激愤,在一定程度上也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
暗。《九辩》参用散文句法,峻急错落,随意而变。其借景兴感,引悲抒怀
的诗句,尤为出色。鲁迅谓:“《九辩》本古辞,玉取其名,创为新制。虽
驰神逞想,不同《离骚》,而凄怨之情,实力独绝。”唐代诗人杜甫对宋玉
的《九辩》推崇备至。他说:“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王夫
之也以为是千秋绝唱。
(刘水平)
《风赋》辞赋。战国时楚宋玉作。见《昭明文选》。作者将自然界的风
别具深意地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形象地描写风怎样起于
“青萍之未”,后来怎样渐渐大起来,最后又怎样衰弱下去,终于平息。揭
示了上层统治者与下层贫民的悬殊生活。寓讽谏于咏物之中,对比强烈,设
喻奇警,构思巧妙,韵散兼行,挥洒自如。是寓言寄兴的佳作。明代人陈第
评:“夫风岂有雌雄?人自雌雄耳。以雌雄之人而当天风之飒飒,判乎其欣
喜悲戚之不相侔也,则谓风有雌雄亦可。”“人君荀知此意,则加志穷民,
又乌能已。”(《屈宋古音义》)作者的这种善于观察,把握事物的发生、
发展过程的方法,给后人以启发。
(刘永平)
《高唐赋》辞赋。战国时楚宋玉作。见《昭明文选》。写宋玉与楚囊王
游云梦之台,望高唐宫观,为言先王(怀王)在梦中遇到巫山神女的事,以
及高唐形胜和游猎情景,最后点明,襄王如能举用贤才,自然会神清气爽,
延年益寿,则没有必要追求跟神女相会。全文皆用问答形式,与《渔父》、
《卜居》相同,但较富于变化。把笔墨重心放在描写刻画高唐景色上,极尽
铺排之后,篇未才点出题旨。这种格局,成为汉大赋的先导。明代陈第评:
“其未犹有深意,谓求神女与交会,不若用贤人以辅政,其福利为无穷也。”
(《屈宋古音义》)《高唐赋》与作者的其他赋作一起,对枚乘、司马相如
的赋作都有影响。为汉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刘永平)
《穆天子传》记述周穆王事迹而带有虚构成分的传记性作品。又名《周
王传》、《周王游行记》。作者不详。是晋咸宁五年(279)汲县民盗魏襄王
墓所得竹书之一。共6 卷,前5 卷记周穆王驾八骏马西征之事;后1 卷记穆
王美人盛姬卒于途中而返葬事,别名《盛姬录》。传中写周穆王以天子的身
份巡行西北35000 里,以日月为序详细记述了他所经国家、民族,都友好亲
善,互赠礼品,表现了民族间的团结、交往。记述中以人物为中心,有行为、
对话,还插入赋诗酬答,散中带韵。书中所写事“恍惚无征”,“多夸言寡
实”(《四库全书总目》),甚至有神话成分。魏晋以后的志怪小说如《汉
武故事》等直接受其影响。传奇小说、戏剧、诗、画等,也有不少取材于其
中的神奇故事。
(路秉灿)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讲礼文章的选集。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西汉戴
圣所编。戴圣字次君,梁郡(今河南商丘)人,曾任九江太守,与叔父戴德
一起学礼于后仓,宣帝时为博士。孔子死后,门徒“七十子”散居行诸侯国,
他们的学生又各传其师说,所传讲礼的文章流传至汉已有一百数十篇,相当
繁杂,戴德选其85 篇为《大戴礼记》(今残),戴圣又选49 篇为《小戴礼
记》,即今本《礼记》。它主要是对礼制、礼意的记载和论述。其中涉及秦
汉以前的社会组织、生活习俗、道德规范、文物制度等情况,反映了儒家的
政治、哲学、伦理思想。这些都是研究古史的重要材料。从散文艺术方面看
《礼记》的议论文中的部分章节,雍容大雅,气势沛然,结构严整。其记叙
文则文笔凝练,言简意赅。尤其部分叙事小品如《檀弓》篇中的事例,生动
形象,意味隽永,多优秀之作。《礼记》到唐代列为“九经”之一,宋代列
为“十三经”中,为土子必读之书,对后代思想,文学都有一定影响。
(路秉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