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笔》各16 卷,还有《五笔》系其晚年所作,书未及成即死,故仅10 卷。
由于作者学识渊博,尤通宋代掌故,所以此书内容丰富,涉猎极广,尤详宋
朝典故,其中对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也兼加评论,观点鲜明、新颖、还有诗
歌,属百科全书性质的笔记体史书。
(朱松美)
徐梦莘(1126~1207)南宋史学家。字商老。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
幼聪慧笃学,嗜学博闻,尤谙经史。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任南安军
教授,知湘阴县。知宾州时因议盐法政见不合而罢归。梦莘生于靖康年间,
备尝战乱之苦,决心研求宋金和战原委,遂广泛搜集宋金用兵、议和之文献、
史料,于绍熙五年(1194)撰成《三朝北盟会编》,创专撰中原政权与边地
少数民族政权战和交往史。书成,震动朝野,帝闻而嘉之。庆元二年(1196)
擢宜秘阁。又撰《北盟集补》以补上书遗缺。另著有《会录》、《读书记忘》、
《集医录》、《集仙录》等,今皆不传。开禧三年(1207)8 月卒。
(胡志升)
《三朝北盟会编》宋徐梦莘撰,250 卷,编年体史书。全书共分上、中、
下三帙:上帙25 卷,中帙75 卷,下帙150 卷,叙述从公元1117 年宋金”海
上之盟”至公元1161 年(绍兴31 年)前后45 年(即徽、钦、高三朝)与金
和战事实,按年月记事、对敕、诏、国书、书疏、秦议、碑志,一律原文照
录,不加删削。不妄评断,是非曲折皆保留自然,故名《三朝北盟会编》,
此书缺点是所记金人事迹诸多传闻失实,引用臣僚札奏也多夸张,但全书史
料丰富(前后共引用196 种参考书)对金政治制度,社会风俗,特别是宋金
和战之事都作了详细论述,是研究宋金关系的重要史料书。
(朱松美)
王明清(1127~1214 以后)字仲言,汝阴人,其父王铚。生于宋高宗建
炎元年,卒于宁宗嘉定七年以后,年逾88 岁。庆元年间,官泰州。王明清著
有《挥麈录》4 卷,《后录》11 卷,《第三录》,《前录》3 卷,《余话》2
卷,《玉照新志》6 卷,《投辖录》1 卷。又有《清林诗话》并行于世。
(孔祥雷)
《挥麈录》宋王明清撰,20 卷。王明清利用父亲遗留的丰富藏书,广
交朋友,谈论时政,收集资料,历经30 年,积累成笔记体史书《挥麈录》。
此书共分四部分:《前录》4 卷人后录》11 卷,《第三录》3 卷,《余话》2
卷。记载了北宋末,南宋初典章制度及政治、军事、社会各方面问题。由于
作者为人正直,治学态度严谨,以实事求是的优良笔风,记述了许多重要历
史真象,歌颂了南宋抗金义士保家卫国的忠义之举,鞭挞了宋徽宗的腐败,
宋高宗对抗金将士岳飞的陷害及奸臣秦桧网罗党徒,为非作歹。内容丰富,
史料可信,其中部分内容为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所收。
(朱松美)
袁枢(1131~M05)字机仲,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南宋历史学
家。1163 年中进土,任太学录,因直言指责时弊,于1173 年被贬至浙江严
州州学任教授。其间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以历代政治大事提纲挈领,分
事立目,以类编纂,综括三家分晋至周世宗近1362 年的史迹,分立239 目,
共42 卷。每事一目,自为起讫。书成后起名为《通鉴纪事本末》,在著作史
上首创纪事本末新体裁。受到孝宗常识,授予大宗正簿官职,后历任太府丞
兼国史院编修,大埋寺少卿,工部侍郎兼国子监祭酒,右文殿修撰知江陵府,
被弹劾后罢归。其著作还有《易学索引》,《易传解义》。
(范海沛)
《通鳖纪事本末》南宁袁枢撰。42 卷。作者认为卷帙如此浩博的《资
治通鉴》以编年纪事、事件、人物常首尾难稽,为便于阅读,对其进行改编,
以年为经,以事为纬,另起题目,一事一篇,自为起迄,号《通鉴纪事本末》。
袁枢为方便阅览对《通鉴》的抄录和改编,无意之中却创立了我国史学史上
的一种新体裁——纪事本末体。它既避免了编年体一事而隔越数卷的支离破
碎,又避免了纪传体一事而复见数篇的重复予盾,在我国史学史上具有重要
意义。
(朱松美)
张栻(1133~1180)南宋学者。字敬夫,又字钦夫、东斋,号南轩。汉
州绵竹(今属四川)人,迁居衡阳。曾师胡弘,以荫补官,辟宣抚司都督府
书写机宜文字,除直秘阁。符离战后,上书沦与金议和之害,知严州。召为
吏部侍郎兼权起居郎侍讲。后历知静江府,除古文殿修撰,荆湖北路转运副
使,知江陵府。卒谥宣。他认为“所谓礼者天之理”,“居敬有力,则其所
穷者益精;穷理浸明,则其所居者亦有地”。著有《甫轩易说》、《癸已论
语解》、《癸己孟子说》、《伊川粹言》、《南轩集》等。另有《诸葛武侯
传》一卷,考证颇精。
(李建春)
周必大(1126~1204)南宋孝、光、宁宗三朝重臣,著作家。字子充,
又字洪道,自号平园老叟。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绍兴二十一年(1151)
进士。孝宗时历仕起居郎权给事中、秘书少监、中书舍人。为人刚直不阿,
敢于直谏,不避权贵。孝宗时应诏上奏言事,皆切时弊。任枢密使时,创诸
军点试法,整肃军政。孝宗淳熙末拜右丞相,封济国公,荐朱熹入朝。光宗
时封益国公,后以观文殿大学士出判谭川(今湖南长沙),宁宗庆元初以少
傅致仕。卒谥“文忠”。一生著书甚丰,计有81 种,其中著名的有《玉堂杂
记》、《玉堂类稿》、《二老堂诗话》等。后人将其文汇编为《益国周文忠
公全集》。
(胡志升)
《玉堂杂记》职官类曳书。3 卷。南宋周必大撰。周必大系宋朝大臣,
孝宗时两入翰苑,自权直院至学士,熟知朝事。他将朝廷制度沿革、官职设
置、宣召奏对之事,旁及琐闻遗事,随笔记录,经删栽整理计得50 余条,编
为3 卷,撰成此书。所录史料皆出自唐代及宋汴都故帙,可补唐、宋史之遗
缺,史料价值较强。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将其收入《史部·职官类》。
(胡志升)
吕祖谦(1137~1181)南宋哲学家、文学家。字伯恭。婺州金华(今后
浙江)人。勤学好问,学者称之为“东莱先生”。隆兴进士,历任太学博士
兼史职,除秘书郎国史编修官、实录院检修官。乾道五年(1169),参与重
修《徽宗实录》,迁著作郎,除直秘阁。金华学派的主要代表,为学主张经
世致用。初与朱熹共编《近思录》,后因争论《毛诗》意见不合,即互相排
斥。淳熙二年(1175),在信州铅山鹅湖寺举行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企
图调和朱熹、陆九渊两派。一生著述颇多,有《历代制度详说》12 卷,《书
说)35 卷,《吕东莱集》,《东莱博议》;编有《十七史佯节》273 卷,《东
汉精华》14 卷。(赵百世〕《历代制度详说》宋吕祖谦撰。共12 卷,分科
目、学校、考课、赋役、漕运、盐法、酒禁、钱币、荒政、田制、屯田、乓
制、马政等13 门,“皆前列制度,叙述简赅,后为详明,议论明切”。元朝
泰定年间,该书曾刊行。乾隆年间,纪购等对该书作了校注。
(朱玉婷)
李心传(1166~1243)南宋史学家。字徽之,号秀岩。隆州井研(四川
井研)人。宗正寺簿李舜臣之子。受其父影响,自幼喜读史书,富有史才,
精通掌故。庆元元年(1195 年)乡试不第,遂绝意应举,专事著述。晚年由
崔与之等23 人推荐,任史馆校勘,赐进士出身,主修史书。历任成都府通判,
著作佐郎兼四川制置司参议官、工部侍郎、秘书少监、国史馆修撰等职。曾
主修《中兴四帝纪》、《十三朝会要》。所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建
炎以来朝野杂记》二书,系其姊妹作,最为著名。另撰有《旧闻证误》、《春
秋考》、《高宗系年录》、《学易编》、《礼辨》、《读书考》、《西陲泰
定录》、《诵诗训》等。
(胡志升)
《建炎以来系年翼录》南宋李心传撰,200 卷,作者见李焘《续资治通
鉴长编》只写到北宋末,有意续《长编》。于是,搜集国史、日历及稗官野
史、家乘志状案犊奏报等,仿《资治通鉴》体例,按年月次序撰成此书:记
述自1127 年至1162 年(建炎元年正月至绍兴三十二年十二月)甫宋高宗一
朝统治36 年史事。李心传编写《要录》态度非常慎审严肃,对每项史料都严
加考证,精心取舍,更可贵者对事件人物直言不讳,秉笔直书,有章有法,
繁简适中,比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年容更充实,笔法更精审,虽然也存
在诸如议论不当,对金人地、官名音译不准之类错误,但总的来说确实不愧
为研究宋高宗一朝史事的价值极高的信史,受到历代史家重视与好评。
(朱松美)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南宋李心传撰。40 卷,作者将搜集到的大量南
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史料,除编成《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外,余
者另加统一编排,成《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此书将公元1127 年——1202
年70 余年间有关时之利害,人之得失,事之渊源,物之因革,分门别类,共
计605 事编成甲、乙两集,甲集20 卷,包括上德、郊庙、典礼、制作、朝事、
时事、故事、杂事、官制、取士、时赋、兵马、边防十三门;乙集亦20 卷,
比甲集少郊庙一门,多边事一门,亦十三门,另每门又各分子目。名为杂记,
实为会要,其内容可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互为表里,互相补充。
(朱松美)
《旧闻证误》宋李心传撰,4 卷。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