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才完成这部历史小说,但自认该书不值得出版。直到1935 年,经朋友劝说,
她将小说修改后交出版社。1936 年《飘》终于问世。第一年该书就销售150
万册,并获得大多数评论家的好评,《飘》的出版和成功,轰动了美国文坛。
(刘欣)
《飘》长篇小说。密西尔著。1936 年出版。《飘》的背景是南北战争和
战后重建时期的佐治亚州。女主人公郝思嘉喜怒形于色而又任性。她是大庄
园主的女儿。南北战争开始时,她只有十六岁,爱上了邻居阿什利·威尔克
斯。可是阿什利却打算娶表妹。郝思嘉一气之下与梅兰尼哥哥查尔斯成婚。
可是查尔斯不久便战死沙场。亚特兰大也被北方军队攻陷。郝思嘉和姑母生
活变得十分贫困。她挑起供养阿什利和自己家的两副重担,干农活,打短工
挣钱付税。她与自己表妹的未婚夫弗兰克·肯尼迪结婚。他们在亚特兰大办
起了木材工业,并让阿什利当经理。弗兰克在与别人的决斗时身亡。27 岁的
郝思嘉又与南北战争的爆发户白瑞德结婚。可是郝思嘉又迷恋着阿什利。白
瑞德最终抛弃了她,阿什利拒绝接受郝思嘉的所谓同情。此时她才意识到她
真正爱的是白瑞德。《飘》是一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相结合的优
秀作品。在人物塑造上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在处理时代背景和人物对话
时却运用了现实主义手法。《飘》中的幽默及十几个多姿多彩的人物使作品
百读不厌。但客观上,密西尔美化了正在崩溃的南方庄园经济,表现对农奴
主的同情。《飘》改编成电影《乱世佳人》,不仅上座率打破历史记录,并
且获得了十项奥斯卡金奖。
(刘欣)
斯坦贝克(1902~1968)美国小说家。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蒙特雷县塞
利纳斯镇一个面粉厂主家庭。在母亲的熏陶下,很早就接触欧洲文学。1920
至1925 年间,他曾在斯但福大学选修英国文学和海洋生物学课程,并从事体
力劳动谋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就开始写作,1929 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金
杯》,后发表两部小说《天堂的牧场》和《献给一位无名的神》,都未引起
重视。1935 年《托蒂亚平地》出版,立即受到好评,此后又发表《胜负未决
的战斗》、《鼠与人》、《长谷》,《愤怒的葡萄》是他的代表作。获普利
策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到欧洲当过战地记者,写过报道和宣传作品。
后期主要作品是两部长篇小说《伊甸园以东》和《我们的不满的冬天》,斯
坦贝克于1962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1964 年获美国总统自由勋章。
(刘欣)
《愤怒的葡萄》长篇小说。斯坦贝克著。作于1939 年。是美国30 年代
大萧条时期的一部史诗。小说主人公约德刑满被释回家,发现家乡一片荒芜,
只得携家乘坐一辆破旧的汽车到西部谋生,在那里的一个农场做工。一家人
拼命干活,只能勉强糊口,农场主还不断地压低工资。农工们奋起反抗,举
行罢工,警察前来镇压,牧师凯绥同情农工,被武装流氓打死。约德将凶手
击毙,只得再次背井离乡。这部作品,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现存社会的日
益不满和叛逆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为此,斯坦贝克成了“被压迫者
的代言人”。在艺术上,再现了30 年代大萧条时期的生活,在人物形象的塑
造上,强调外部特征,而不是探究微妙的心理,因而他笔下的人物是类型化
的而不是个性化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在作品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刘欣)
辛格(1904~)美国犹太作家。出生在波兰当时为沙皇俄国所统治的地
区。祖父和父亲都是犹太教长老。他本人年轻时也曾在犹太部神学院里受教
育。但却对犹太教所有的传统和教义发生了怀疑。12 岁立志当作家。15 岁开
始用希伯菜文写诗和短篇故事,后用第绪文为犹太报刊撰稿。1935 年移居美
国,在犹太人创办的《前进》报社任编辑,并积极从事文学创作,1943 年成
为美国公民。几十年来,他创作了不少长、短篇小说、剧本和儿童故事。主
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莫斯卡特一家》、《撒旦在戈雷》、《卢希林的魔法师》、
《奴隶》、《庄园》、《产业》等。短篇小说集《傻瓜吉姆佩尔和其他故事》、
《市场街的斯宾诺莎》、《卡夫卡的朋友和其他故事》等。辛格于1970 年获
得美国全国图书奖。1978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
(刘欣)
《卢希林的魔法师》长篇小说。美国作家辛格著。作于1960 年。故事
发生在19 世纪的波兰。描写家住卢希林的犹太人雅沙是个艺术高超的魔法
师,他有一个贤惠善良的妻子埃丝苔,但他在多次巡回演出中,与女助手玛
格达、强盗的妻子采芙泰尔、教授的遗孀艾米丽亚都发生过不正当的关系。
但他仍不满足,又想盗窃钱财与艾米丽亚私奔他乡。于是他撬开一个富家的
钱柜,但由于惊慌失措,将万能钥匙丢失,行窃失败,还跌伤了一条腿。这
时艾米丽亚决定与他断绝来往,采芙泰尔已嫁给别人,玛格达也悬梁自尽。
于是他回到家乡,修了一间四周无门的悔罪室,日夜诵经忏悔。作品情节生
动,情趣浓厚。
赖特(1908~1960)美国黑人作家。从小受白人歧视,对社会,尤其是
对周围的白人世界怀着又恨又怕的心理。这种心理状态在他著名的自传《黑
孩子》里作了生动描述,在他的小说里也有反映。他曾从事各种体力劳动,
同时勤奋自学,立志成为作家。1932 年加入美国共产党,学习运用马克思主
义观点去观察社会,使他后来的创作能比较深刻地发掘生活,揭露社会的矛
盾和黑暗面,向社会提出控诉和抗议,因而成为30 至40 年代美国左翼文学
中所谓“抗议小说”的创始人之一。1940 年他的代表作《土生子》问世,使
他一跃成为享誉美国文坛的黑人作家。赖特著有长篇小说5 部,中短篇小说
集两部,与人合作剧本两部及其他著作近10 部。他的突出成就是小说创作。
创作特点是故事生动、紧凑、文笔简练,字里行间洋溢着激情,富于感染力。
《土生子》长篇小说。美国黑人作家赖特著。发表于1940 年。塑造了
具有反抗精神的黑人形象。主要描述贫穷的黑人青年别格无意中杀死一个白
人姑娘,企图焚尸灭迹,最后被捕,判处死刑。小说对别格的刻划非常成功,
他有复仇的怒火,敢于向现存的社会秩序挑战,甚至盲目行动,被白人称为
“坏黑鬼”。作者对别格怀有满腔同情,指出别格的犯罪活动与社会制度有
内在联系,证明黑人的野蛮粗暴既非天性,也非民族性。而是美国社会制度
造成的。小说出版后深受读者欢迎,畅销全国。后被改成戏剧,并拍成电影。
西方有的评论家认为只有在《土生子》出版后,黑人文学才在美国文学中取
得地位,开始受到评论界重视,并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一定影响。被某些评论
家看成是“有永久价值的社会小说和社会批评”,是“黑人文学中的里程碑”。
作品对后来的黑人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有些黑人作家追随赖特,被称
为“赖特派”。
贝娄(1915~)美国小说家。出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拉辛城。父母都
是俄冈的犹太人。1933 年,进芝加哥大学,1935 年转入西北大学,1937,年
在威斯康辛大学获人类学及社会学学士学位,后在一教育学院任教。第二次
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商船队服役。战后,他先后担任纽约大学讲师,普林
斯顿大学教授,以及报社的记者和编辑,并长住巴黎。1962 年回芝加哥大学
任教,现任该校教授和社会思想委员会主席。贝娄的创作始于40 年代,现已
发表8 部长篇小说,2 部中短篇小说集和5 种剧本,近年有新作问世。1941
年贝娄以《两个早晨的独白》登上文坛,创作了长篇小说《拉起来的人》和
《受害者》,他的成名之作是长篇小说《奥吉·玛琪历险记》,奠定了他在
美国文学中的地位。《勿失良辰》、《雨王汉德逊》进一步深化了他的创作。
《赫尔索格》的问世,再次轰动文坛。1975 年的《洪堡的礼物》是他创作的
高峰。贝娄还写过剧本《最后的分析》,短篇小说集《莫斯比的回忆》等。
曾多次获文学奖。1976 年,他以“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
而获诺贝尔文学奖。
(刘欣)
《洪堡的礼物》长篇小说。贝娄著。作于1975 年。洪堡是30 年代著名
的诗人,他企图用柏拉图的美的观念来改造“实用主义的美国”,但因势孤
力薄,悲惨地死去。他的后继者西特林在50 年代也成为著名作家,成名之后
的西特林成了拜倒在金元脚下的文化奴隶。为了钱,他可以创作文学作品,
也可以去写文化旅行指南,可以买房产,搞投机,什么都干,疯狂地追逐女
性。最后,女人的盘剥、孤朋狗友的诈骗,导致他的破产,然而洪堡的在天
之灵保佑着他,使他在潦倒之中再度崛起,葬送了恩师,表现了人性的复归。
这部小说描写了两代作家的成功与失败,集中反映了从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
美国知识分子的可悲处境和精神的苦难。《洪堡的礼物》集中体现了贝娄的
艺术风格,即把现实主义手法和某些现代主义手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打破时、
空的界限,通过人物的回忆、穿插、倒叙去造成心理的跌宕和意识的波澜。
(刘欣)
米勒(1915~)美国剧作家。出生于纽约一个时装商人的家庭。中学毕
业后在一家汽车零件批发公司工作两年后进入密执安大学,开始戏剧创作,
写过4 部剧本,并两次获奖。1944 年《鸿运高照的人》问世,这是他的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