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1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尔斯华绥(1867~1933)全名约翰·高尔斯华绥,英国批判现实主义
小说家、戏剧作家。他曾在牛津大学攻读法律,并于1890 年开始执行律师业
务,但不久就放弃律师工作而从事文学创作。1897 年,高尔斯华绥发表处女
作《天涯海角》。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至1906 年完成长篇小说《有产业
的人》,他才被公认为英国第一流的作家。高尔斯华绥是个多产的作家,在
二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几乎每年都写一部小说和一个剧本。1932 年,他
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福尔赛世家》三部曲、《现代喜剧》三部
曲、《尾声》三部曲,剧作有《银匣》、《斗争》和《法网》等。

(傅春明)


《福尔赛世家》、《现代喜剧》长篇小说。高尔斯华绥创作的两组三
部曲,每组三部曲都由三部小说组成。《福尔赛世家》包括《有产业的人》、
《骑虎》和《出租》;《现代喜剧》包括《白猿》、《银匙》和《天鹅曲》。
这两组小说对福尔赛家族三代人的家庭问题、婚姻纠葛、财产继承以及日常
生活琐事的描述,塑造了19 世纪80 年代至20 世纪20 年代这一时期的英国
资产阶级的各类典型人物,撕下了他们温情脉脉的面纱,揭露了他们的道德
观念和思想意识,尤其是人与人之间那种赤裸裸的金钱利害关系。这两组三
部曲文笔流畅、朴实无华,但富有感染力。作者吸收了当代口语的特点,简
洁确切,很有生气。善于通过对话和独白表现人物性格也是小说的主要特点
之一。

(傅春明)


辛格(1871~1909)爱尔兰戏剧家,出身于基督教徒家庭。曾入都柏林
的三一学院学习。1894 年留学德国,专攻音乐,此后又留学意大利和法国。
回到祖国后参加了爱尔兰文学会,并和叶芝、格雷戈里夫人,于1902 年创办
了爱尔兰民族文学剧院。他们于1904 年接管了都柏林的阿贝戏院为演剧中
心,辛格六部剧作中的五部是在这里上演的。其作品有《骑马下海人》,喜
剧《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补锅匠的婚礼》等。辛格的戏剧把农民和农
民的语言搬上舞台,给世纪初“优雅”而沉闷的英国戏剧舞台送进一股新鲜
空气。辛格不是一个现实主义剧作家,但他的剧本富有诗意,颇有情趣。

(王燕)


《骑马下海的人》独幕悲剧。爱尔兰戏剧家辛格著。作于1903 年,是
一部完美的作品,也是辛格所写的最佳悲剧。《骑马下海人》写阿兰群岛上
的一个渔村的老妇人莫尔耶,生有六个儿子。他的丈夫和五个儿子都在海上
捕渔时溺死。她的第六个儿子,依旧出海捕鱼。老妇人预感到了不幸。黄昏
时,她第六个儿子(巴特利)的尸体从海中捞起,被送到他母亲面前。该剧
的主题是渔民和大海的斗争。大渔是残酷无情的。但母亲是无比坚强的,在
失去所有的儿子之后,绝望之余,感到宁静,“现在都过去了,大海将奈何
我不得了。”作者企图通过老妇人的崇高性格使观众从怜悯和恐惧中得到净
化。作品在构思、结构方面,深受希腊悲剧影响,具有高超的想象力和魅人
的诗意。

(王燕)


奥凯西(1880~1964)全名肖恩·奥凯西,是工人出身的爱尔兰剧作家。
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只读过三年书。通过自学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奥凯
西从十二岁开始独立谋生,在以后的近二十年中先后当过铁路工、码头工、
锅炉工、泥水匠等,靠打短工维持生活。奥凯西积极参加了当时蓬勃发展的
爱尔兰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1930 年加入英国共产党。1931 年的柏林运
输工人罢工失败后,工人建立了民族主义的“公民军”,奥凯西任“公民军”
书记。在劳动斗争之余,奥凯西开始文学创作。他的剧作有《枪手的影子》、
《裘诺与孔雀》、《星儿变红了》、《给我红玫瑰》等。自传体的小说有《我
敲门》、《门厅里的图画》、《窗下鼓声》、《英尼希法伦,再见》、《玫
瑰与王冠》、《日落与金星》六部。作品在英国流传很广。

(傅春明)


《星儿变红了》剧本。奥凯西著。作于1940 年。主题是歌颂共产党人
领导下的反法西斯斗争。剧中女主人公朱莉娅因不堪忍受辱骂,打了法西斯
黄衫队首领一个耳光,遭到鞭打。她的父亲赶来营救,反被枪杀。其男友杰
克也在与黄衫队的搏斗中牺牲。朱莉娅悲痛至极。工会领袖红吉姆指挥左派
继续战斗,朱莉娅受到鼓舞,也化悲痛为力量,高唱国际歌参加了战斗。幕
落时,背景上的银星变成红星,大放光芒。剧本采取道德剧的形式,部分人
物没有姓名,只注明属于哪一种类型。在艺术表现上,有的人物缺乏个性,
有的人物形象显得木偶化,缺乏感染力。

(申)


乔伊斯(1882~1941)爱尔兰小说家,生于都柏林一个穷公务员家庭。
从小在耶稣学校受天主教教育。中学毕业前开始同宗教信仰以及都柏林庸俗
无聊的生活决裂,决心献身文学事业。1898 年进入都柏林大学专攻现代语
言。1902 年毕业后,赴巴黎学医。1903 年因母亲病危暂时回乡,开始写短篇
小说。1904 年结婚后,到意大利和瑞士旅行,并宣布“自愿流亡”,与天主
教会统治的爱尔兰彻底决裂。1920 年定居巴黎,专门从事创作。其主要作品
有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自传体中篇小说《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代表
作《尤利西斯》,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为芬尼根守灵》等。他广泛采用“意
识流”写法,形成独特风格,从而成为西方资产阶级现代派小说的先驱之一。

(王燕)


《尤利西斯》长篇小说。乔伊斯的具有史诗般规模的长篇小说。这是一
部意识流手法的典型作品。作于1915~1922 年。小说的主人公利厄波尔·布
卢姆是都柏林一家报纸的广告推销员。小说用许多逼真的细节描宕这个仿惶
苦闷的小市民和他寻欢作乐的妻子莫莉以及寻找精神寄托的青年学生斯蒂
分·德迪勒斯,这三个人一昼夜中的写照。乔伊斯通过这三个人潜意识活动
的表现,反映出整整一个时代所面临的问题和危机。乔伊斯把小说的主人公
和荷马史诗《奥德赛》中的英雄尤利西斯(即奥德修斯)相比拟,把他在都
柏林的游荡和尤利西斯十年漂泊相比拟,而且把全书十八章一一与荷马史诗
情节相应,通过全面对比渲染了现代西方社会的腐朽与堕落,突出了人的渺
小与悲哀。

(王燕)


艾略特(1888~1965)英国诗人、剧作家,文学评论家,批评家。出慑
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1914 年定居英国,1927 年入英国籍。在哈佛大学
读书时开始发表诗作,以颓废的诗歌开始他的文学活动。曾在牛津大学学哲
学。艾略特自称在宗教上是英国天主教徒,政治上是保皇派,文学上是古典
主义者。诗作有《普鲁夫洛克》、《诗集》、《四个四重奏》、《荒原》、
《空心的人们》等。剧作有称为“现代神秘剧”的《大教凶杀案》、以及《家
团聚》、《鸡尾酒会》,最后一个剧本《元老政界》。文学评论文章有《传
统与个人才能》、《批评的功能》、《诗歌的用途和批评的用途》等。在诗
歌创作方面,重视乔叟、莎士比亚的传统,强调运用日常口语的节奏感,追
求词语的独特含义和新奇比喻。在文学评论方面,强调作品所引起的美感与
作品所表达的哲学思想无关。他的创作与文学评论对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流派
有一定影响。1948 年,艾略特因《四个四重奏》获诺贝尔文学奖。

(王燕)


《荒原》长诗。艾略特著。作于1922 年。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学里一部
划时代作品,是现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全诗共分五章:《死者葬仪》、
《对奕》、《火诫》、《水里的死亡》、《雷霆的话》,主题是欧洲是一片
干旱的荒原。但作者对革命浪潮又感到恐惧,他宣扬宗教的“给予、同情、
克制”。艾略特利用人类学中关于神话传说的研究成果,大量引用或更动欧
洲文学中的情节,以及典故,名言,以鲜明的形象,并借助暗示和联想,严
密的结构,构成一部思想和情调一致的完整的诗篇。全诗极少用韵,大多是
有节奏的自由体,语言变化多端,这首诗在技巧上是一个大突破。

(王燕)


奥斯本(1929~)英国剧作家。1929 年生于伦敦。父亲是商品图案设计
美术家,母亲是酒吧间女招待。曾担任演员、导演。写过剧本。1956 年,代
表作《愤怒的回顾》在伦敦上演后受到好评。奥斯本因此被看作50 年代英国
文学新流派“愤怒的青年”的代头人。西方评论家认为该剧反映了战后英国
青年对现实不满的心声,使英国戏剧从描写上层社会的客厅转向反映中、下
层人民的生活,从而掀起戏剧改革的新浪潮,产生了战后整整一代新的剧作
家,如品特、威斯克等。1958 年与人合资开设一家电影公司,自己也编写电
影剧本和电视剧,已写有剧本和电视剧30 多部,代表作有《路德》、《不能
接受的证据》、《目前和阿姆斯特丹的旅馆》、《苏伊士以西》等。

(申)


《愤怒的回顾》三幕剧。奥斯本的代表作。作于1956 年。该剧本描写
一个工人家庭出身,靠自学获得知识的青年吉米愤世嫉俗,憎恨冷酷的社会,
无聊的生活,伪善的人们,愤怒地抨击周围的一切,但他只用破口大骂来跟
他所不满的环境作战,却不愿采取行动改革现实。该剧本体现了英国“愤怒
青年”空有“愤怒”而无行动决心的典型特征。西方评论家认为此剧反映了
战后英国青年对现实不满的心声,使英国戏剧从描写上层社会转向反映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